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外证券市场发展历史表明,产品创新经历了一个从融资需求到投资与风险管理需求驱动的演进过程。上世纪60年代以来,海外证券市场产品创新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20世纪60年代以规避税收与政府法规为主的创新;(2)20世纪70年代以适应全球化和管理风险需要的创新;(3)20世纪80年代以管理和规避各种金融风险的创新;(4)20世纪90年代以后产品创新的全面发展和市场间形成激烈竞争。
海外证券市场不同产品创新路径表明,产品创新不存在固定模式和顺序,主要取决于市场发育程度和制度环境差异。美国的发展路径为:先产生汇率期货,之后出现利率期货,其后推出股指期货,最后陆续开发了各种期权和互换产品。欧洲和亚洲国家则一般依次发展股指期货、股指期权、股票期权(备兑权证)股权类衍生产品成功之后陆续发展利率和汇率衍生产品。
海外成熟证券市场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创新格局,新型产品通过开发新标的品种、分离或捆绑现有产品来满足市场需求,其趋势是:(1)分割风险要素单独开发避险产品;(2)将不同证券品种开发成结构型产品;(3)产品的标的物与可规避风险类型不断丰富;(4)交易所市场引入场外市场交易品种。
我国证券市场产品创新的市场环境存在产品结构不完整、主要品种结构失衡、基础产品不够壮大、交易平台不完善等问题,也面临着法律地位不明确、配套相关制度缺乏等难点。但是,股改的成功、行业的繁荣和监管当局的推动都为产品创新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基于我国证券市场现实市场环境,产品创新工作思路可以考虑五个方面:(1)改善创新环境,完善产品体系和结构,优化投资者结构;(2)实现由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推动产品创新活动,引导投资机构成为产品创新的主体;(3)系统、有序地进行产品创新,控制市场规模和产品风险;(4)以产品创新为重点,配套进行制度创新和业务创新;(5)注重场内市场与场外市场协调发展。
基于海外市场产品创新的经验和我国市场基础,近期我国证券市场产品创新规划应大力发展公司债券市场,推进境外上市公司回归A股市场,推出股指期货和备兑权证,推动债券类衍生产品发展。在现有条件下,近期可以选择开展以下创新:(1)债券类产品:公司债券、可分离交易债券、可交换债券、新型可转化债券与REITS;(2)备兑权证:指数备兑权证、ETF备兑权证和个股备兑权证;(3)结构型产品。中长期可以根据市场需求、风险控制水平和法律法规配套程度逐步发展利率期货期权、信用衍生产品、汇率期货期权和其它期权。
本文从海外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为开端,以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历程为线索,以我国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和目前场内场外市场正在交易的金融衍生产品为主要研究对象,论述了我国金融衍生品的特点、发展进程及未来发展方向。
海外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创新格局,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问题也不容忽视。2007年爆发于美国,蔓延至全世界的次贷危机引起世界的关注,美国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表示,次贷危机已经演变成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并且已经影响到实体经济。但是,由滥用衍生品带来的问题不能否认衍生品本身的成绩。
我国交易所市场衍生品市场已经存在快速发展的基础,但随着次贷危机的蔓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停滞,次债危机使得国内监管机构更警惕衍生产品业务的风险性,对于推出新的衍生产品的态度更趋于保守,在次债危机影响过去之前,国内交易所市场的衍生产品创新都会比较困难。我国场外(OTC)交易的金融衍生品以银行理财产品和信托的方式为主,已经逐步形成了一定规模,国内各商业银行在销售与估值方面也已经积累了一定经验。
根据对我国与海外衍生品市场发展路径与现状的比较分析,本文认为:在全球化趋势下,我国无法回避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只能去了解和适应其游戏规则和运作机制,并相应地创建我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基于海外市场发展路径选择的经验与我国市场发育情况,我国证券市场产品创新的路径可以选择首先推出股权类衍生产品,其次开发利率类衍生产品,其后再发展汇率类和信用类等其它衍生产品。股权类衍生产品中,可以首先推出股指期货,其次开发备兑权证和股指期权,接着再发展个股期货和个股期权。
本文创新之处在于根据海外金融衍生产品在次贷中暴露的弱点详细按类别定性分析了我国衍生品市场创新受到的影响和包括股指期货、REITs、股本/备兑权证、融资融券和场外结构性衍生品等各类新产品推出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