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多年来,心理理论作为儿童认知心理学的第三股浪潮,受到发展心理学家的关注,并进行了大量研究。近期,儿童早期心理理论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其中,心理理论的发展水平与儿童同伴交往的关系探讨已经引起了心理学家的重视。作为儿童社会化进程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同伴关系,对儿童社会价值的获得,社会能力的培养以及认知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均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探讨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正是通过行为观察(主要是儿童与同伴的一对一游戏),同伴提名和教师评估的方法,探讨心理理论发展与儿童日常同伴交往之间的关系。 共有52名4-5岁的学前儿童完成了所有的实验任务。研究程序包括同伴提名、儿童同伴游戏的拍摄、三类标准错误信念任务和幼儿社会行为教师评估问卷。对同伴游戏的编码依据以下八个维度:主动性/被动性、支配/顺从、言语讨论、持续时间、共享/冲突、亲社会/适应不良行为、创意性、角色扮演。研究结果发现: (1) 4岁左右的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速度有快有慢;4岁以后,儿童的心理理论能力产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2) 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与儿童游戏情境中的同伴交往具有显著的相关,心理理论发展水平不同的儿童在游戏中的“交往敏感”和“交往表达”两方面具有极显著的差异。 (3) 儿童的心理理论水平整体上与同伴提名、教师评估相关不显著,但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具有紧密的关系;结合回归分析的结果,可以推测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通过影响亲社会行为间接指导儿童日常生活中的同伴交往与同伴关系。 (4) 4—5岁的儿童同伴提名的随意性较大,因而可能无法作为一种测量幼儿在同伴中地位的可靠标准。 (5) 行为观察、同伴提名、教师评估作为三种评估角度,比较一致地反映了幼儿在与同伴交往中的行为表现;采用三种方法同时评估,可以从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整体上全面把握幼儿的同伴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