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急性前庭神经炎发病时及恢复期各个不同时间节点的临床特点及静态、动态前庭功能的变化,探寻早期预测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 方法:本研究纳入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神经内科眩晕专病门诊的急性前庭神经炎患者30例,病程≤3天。在发病时对所有患者进行病史采集,眩晕残障量表评定,神经耳科学、神经眼科学和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眼底摄片及冷热试验、视频脉冲甩头试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等各项前庭功能检查。明确前庭神经炎患者急性期主观眩晕程度,静态、动态前庭功能受损特点,各个前庭感受器的功能受损情况并指导前庭神经炎具体分型。选择恢复期的3个时间节点,即发病2周、4周、12周对所有患者进行病情记录、眩晕残障量表评定,神经耳科学、神经眼科学和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眼底摄片及冷热试验、视频脉冲甩头试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等各项前庭功能检查。明确前庭神经炎患者在恢复期各个不同时间节点主观眩晕感受的变化,静态、动态前庭功能恢复情况的差异及各个受累前庭感受器的功能恢复趋势。分析各个前庭感受器的功能恢复情况在不同分型间的差异,明确是否恢复期患者主观眩晕感受与某些前庭感受器的功能密切相关,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最后,探寻是否存在早期可以预测患者预后情况的指标。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检验水准ɑ=0.0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本研究显示前庭神经炎的发病率在性别及受累侧别的分布上无差异(u值均为0.50,相应P值分别为0.585,0.362)。在发病时对患者进行眩晕残障量表评定,得分为66.00±12.00分,显示患者主观眩晕症状较重。对患者进行初步前庭功能检查显示30例患者中28例存在自发眼震,22例存在异常眼球扭转现象,25例Fukuda试验阳性,29例脉冲甩头试验阳性。在各项初步前庭功能检查的敏感性比较中,脉冲甩头试验最高,接下来依次为自发眼震、Fukuda试验、异常眼球扭转。按初步前庭功能检查的意义分别反应静态、动态前庭功能进行分组后显示两组在异常人数上无明显差异(χ2=4.5,P=1.000)。对各个前庭感受器的动态功能进行精确前庭设备检查显示:冷热试验异常30例;视频脉冲甩头试验中水平半规管异常30例;其中,水平半规管+后半规管异常2例,水平半规管+前半规管异常24例,同侧三个半规管异常2例;颈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检查提示球囊功能异常15例(50%);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检查提示椭圆囊功能异常26例(86.67%)。依据各个前庭感受器受累情况对急性前庭神经炎患者进行分型,显示前庭神经完全受损型(1型)2例,占6.67%;前庭上神经+前庭下神经不完全受损型(2型)13例,占43.33%;前庭上神经完全受损型(3型)10例,占33.33%;前庭上神经部分受损型(4型)5例,占16.67%;前庭下神经完全受损型(5型)及前庭下神经部分受损型(6型)各0例。根据以上分型结果发现:2型最多,接下来依次为3型,4型,1型,无前庭下神经部分或完全受损型,即5型、6型。随后,按发病2周、4周、12周3个时间节点对30例患者进行随访,显示反应患者主观眩晕感受的眩晕残障量表得分呈下降趋势。按初步前庭功能检查的意义分别反应静态、动态前庭功能进行分组分析,结果显示发病2周时静态前庭功能检查中自发眼震速度较发病时明显减慢(t=10.515,P=0.000),异常眼球扭转人数与发病时相比明显减少(χ2=6.125,P=0.008)。动态前庭功能检查中Fukuda试验阳性人数与发病时相比虽有减少,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χ2=0.57,P=0.453);脉冲甩头试验阳性人数与发病时相比有明显减少(χ2=5.14,P=0.016);发病4周时,Fukuda试验阳性人数与发病时相比有明显减少(χ2=5.79,P=0.013)。按静态、动态前庭功能异常人数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发病2周时两组异常人数无明显差异(χ2=3.2,P=0.062);发病4周时,两组异常人数有明显统计学差异(χ2=9.09,P=0.001)。通过对各个受累前庭感受器的动态功能进行精确前庭设备检查显示:发病时及发病2周、4周、12周各项精确前庭功能检查指标均较发病时明显好转(P<0.05),且这些指标的变化是呈线性趋势的。将每例患者受累感受器数进行统计显示:发病时平均受累感受器数3.27±0.80个,发病12周时平均受累感受器数2.03±1.45个,与发病时相比在数量上减少约1.20个,有明显统计学差异(t=6.238,P=0.000)。按发病时及12周随访时受累感受器属于前庭上神经支配区或前庭下神经支配区进行分类分析后显示前庭下神经支配感受器完全恢复率较前庭上神经支配感受器完全恢复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1,P=0.034)。进一步研究患者主观眩晕感受与恢复期各个前庭感受器功能的相关性显示:发病12周时眩晕残障量表得分与患侧水平半规管增益值呈线性相关(t=-7.416,P=0.000)。最后,探讨早期视频脉冲甩头试验中反应眼球运动系统代偿功能的指标与恢复期患侧水平半规管增益值的相关性显示:患侧水平半规管增益值与显性纠正扫视次数呈线性相关(t=-4.976,P=0.000)。 结论:对前庭神经炎患者急性期进行初步前庭功能检查显示大部分患者均存在静态、动态前庭功能异常。依据精确前庭功能检查,可对前庭神经支配区各个感受器的动态功能进行客观评价,并得到前庭神经炎的精确分型。其中,前庭上神经炎较前庭下神经炎发病率高。通过发病2周、4周、12周对30例患者进行随访研究显示,初步前庭功能检查中反应静态前庭功能的检查项目,较反应动态前庭功能的检查项目恢复快,且在恢复期的随访过程中,患者主观眩晕感受及各个受累感受器的客观功能均得到明显好转,呈线性变化趋势。在发病12周随访时平均每位患者有1.20个前庭感受器得到完全恢复。其中,前庭下神经支配感受器恢复率较前庭上神经支配感受器恢复率高。在发病12周随访时,患者眩晕残障量表得分与患侧水平半规管高频功能呈线性相关。而发病时反应眼球运动系统代偿功能中的显性纠正扫视次数与发病12周时半规管高频功能预后情况有关,可以将其视为半规管高频功能恢复程度的预测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