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平潭作为福建第一大岛,其区位环境孕育了丰富的滨海景观风貌和民俗文化,独具特色的石头厝聚落更是东南沿海传统聚落的典型代表和历史文化缩影。十九大以来,明确提出了“在坚定文化自信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指示。传统聚落作为中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建设,平潭石头厝聚落面临着快速城市化建设的强烈冲击,致使聚落景观风貌被破坏、空间活力丧失和传统文化断层等矛盾。因此,平潭滨海传统聚落景观空间保护和更新已迫在眉睫。系统研究平潭滨海典型的6个传统聚落,在掌握其景观体系的基础上,依据景观基因相关理论,揭示聚落内部景观特征和文化内涵,构建地域景观基因图谱,以获得区域内传统聚落空间优化和修复的启示。不仅有利于维护平潭滨海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多样性,还有利于延续地域文化景观风貌和活化聚落空间。从自然、社会和人为因素三个方面构建地域景观体系,依据景观基因识别理论,分别对平潭滨海传统聚落特征景观,以物质与非物质分类进行细化识别。依据生物学基因位列特征,完善景观基因图谱识别指标。以及不同空间尺度,构建平潭滨海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以白沙村为该理论优化指导对象,借鉴相关优秀案例和设计思维,通过实践调研、“胞—链—形”空间划分、空间句法、景观基因优劣分析和基因位列分析,掌握聚落空间现状和优化对象,对内部景观基因和基因组进行修复、提升、重构和更新。主要结果如下:1.平潭滨海传统聚落景观基因体系由本土地域文化、中原文化、闽越文化、海洋文化、外来文化和地域自然环境共同影响形成,因政治变革和历史人口迁徙的影响,致使聚落内部景观风貌呈现出区域化差异。依据景观基因识别理论,对内部物质与非物质景观,从聚落选址与人文风水、石头厝、主体建筑、环境因子、图案标识和文化标志6个方面进行细化识别。分别提取了平潭滨海传统聚落“澳口-山体-石头厝”三位一体的聚落空间格局;“一村一澳口”聚落风水选址;点窗、六离门、水式山墙、鹅卵石镶、样式砌筑、建筑装饰、色彩和寺庙祠堂等多种建筑景观基因;山脉、水体、澳口、乡土植被等自然景观基因以及民俗民风、地方文艺、宗族、宗教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景观基因。并依次构建了单元聚落个性和共性景观谱系,区域景观谱系。2.根据景观基因功能位列特征,分别识别出石头厝、留码头和祠堂为主体基因,石压屋顶、鹅卵石镶边和五行山墙为附着基因,宗教景观和农海杂合景观为混合基因,自然地理环境和地方显性文化景观为调节基因,移民、军事和外来文化景观为离解基因以及本土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和房前屋后景观为胞质基因,由以上六种景观基因共同构成了平潭滨海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3.依据“胞-链-形”空间划分,明确了聚落内部澳口、街道、巷道等聚落空间形态。以空间句法分析了白沙村主体街道、明清建筑区、澳口和现代建筑区的空间集中度和连接度最高,主体道路穿行度最高,通过局部空间来反映整体空间特征。依据景观基因优劣分析明确了非物质民俗文化、自然生态环境和石头厝建筑群为优势基因,单体破败民居、聚落植被和地域文化景观为劣势基因。在调研的基础上,吸收“城市双修”、“口袋公园”、“反规划设计”理念,借鉴日本合掌村、江西“婺源模式”和乌镇智慧空间相关优秀案例,提出了“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的智慧发展空间定位,以及坚持“原真性、整体性、情感调动、动态优化、互动性和多样性”景观基因图谱空间优化原则。依据景观基因位列关系,分析内部原始景观基因,明确了可保护、可修复、可更新和重构的景观基因对象。把握主体景观风貌,增加其他相关景观和文化基因。最终营建了公共庭院节点空间、特色民宿、风岚古街、文化巷道和滨海休闲空间。地域景观基因图谱构建需建立在景观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完善基因指标,构建更加完善的地域景观基因图谱,并将其作为空间优化理论指导。本研究不仅为聚落空间优化明确了设计目标、原则、理念和方法,还为地域文化景观的继承和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