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自1992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后,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0年GDP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中国经济在1996年“软着陆”后,在十多年经济增长中,产出波动频繁,但幅度不大,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使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产出波动幅度加剧,通货膨胀波动特征与产出波动类似。2009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过程中,产业结构调整发挥着重要作用。故,本文研究的主要课题是分析中国经济波动的原因、近期经济波动剧烈的原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经济波动中发挥的作用以及短期内产业调整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本文首先梳理经济波动理论发展脉络,选择新凯恩斯主义模型为理论方法工具,然后从研究中国宏观经济波动周期出发,分析中国宏观经济变量的统计特征,提出问题。具体研究过程中,遵循先理论分析后实证检验、先总量分析后产业层面分析的研究思路。在应用DSGE模型分析经济波动时,本文首先构建了一个包含大量真实摩擦和名义摩擦的新凯恩斯主义模型,然后对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利用季度数据对控制模型稳态的参数进行校准,利用贝叶斯方法估计控制模型动态的参数。在模型估计的基础上,分解各种外生冲击对经济波动的的影响,研究各种冲击的传导机制,并对模型的动态性质进行分析,讨论预期政府支出冲击对经济的影响,对比货币内生化和货币外生下货币冲击的效果,分析不同货币反应函数下的冲击传导。在完成总量层面的分析后,进一步考虑产业间要素需求链,基于投入产出表,构建产业层面的GVAR(Gloable VAR)模型,从产业层面分析产业结构调整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并研究产业层面上货币政策的效果。本文对模型参数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校准和估计,部分控制稳态的参数值的设定参考了关键样本数据的均值,通过将估计的稳态值与实际数据进行对照,发现模型参数能够反映了中国的实际经济。考虑到中国存贷款利率管制的特征,没有使用常用的泰勒规则,而是使用货币增长率来刻画货币政策。在估计模型参数基础上,具体分析了不同时期中国经济波动的冲击源,结果发现技术进步和制度的变革以及货币供给冲击是1992年1季度到1994年3季度产出波动幅度大的主要原因。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产出缺口波动增大的原因复杂,既有政府支出冲击也有经济结构原因。货币冲击始终是通货膨胀波动的最主要原因。通过对不同货币反应系数的模拟发现,中国的货币增长规则应考虑对通货膨胀和产出反应,仅对通货膨胀缺口反应不能平抑产出波动。在产业层面,货币政策对各个产业实际产出的调控力度不同。从产业层面研究发现,不同产业的调整或者同一产业采取不同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式,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是不同。短期内,单个产业引进新技术对总体经济的冲击多数表现为直接效应,单个产业进行更新改造对总体经济的冲击多数是在各个产业相互反馈作用下影响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