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各项经济指标基本沿着健康、高速而相对有序的路径变化。同时,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上升,各项经济指标都出现较大变动,宏观经济波动也显得异常活跃。在追求经济快速而又平稳发展的今天,把握宏观经济波动的脉搏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对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和国家统计局出版的历年统计年鉴,2008年部分数据根据相关部门发布新闻取得,较充分地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文章首先根据NBER的指标选取原则,结合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的实际特征,选取了16个经济指标,构成本文宏观经济波动分析的指标体系。考虑到在宏观经济波动的研究中周期波动的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和政策意义,因此文章接下来对宏观经济的周期波动展开系统的研究。首先针对国内生产总值(GDP)、最终消费支出(XF)和总投资(TZ)进行H-P滤波分解,得到其周期成分和长期趋势,并对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宏观经济波动的周期进行界定。划分结果为:1978-1987年为一个周期;1988-1996年为一周期;1997-2008年为一周期,经济波动约10年经历一次长周期。其中第一个周期的波动最为平缓,而最近一个周期波动最为剧烈。其中隐含着政策、体制、意识、发展等等原因。随后对各个具体经济指标的波动情况进行分析,并对自身周期波动剧烈的几个指标着重分析。发现这些指标对最近一次宏观经济波动影响较大,可以说我国对外贸易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这一次宏观经济波动的产生。为了更加明确的展现宏观经济各指标周期波动之间的相互影响,文章对各指标周期波动成分进行了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发现各指标对GDP的影响程度要显著大于GDP对各指标的影响程度。文章的第四章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最终消费支出(XF)、总投资(TZ)、净出口总值(JCK)和外汇储备(WH)建立ARMA模型。并应用这5个模型对相应经济指标未来3年的数值进行预测,得到较为精确的预测值,并对包含预测值的指标再次进行波动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经济发展总体仍处在上升趋势,基本面没有改变,但大多数指标波动较大,根据结果预计本次的经济波动会在三年后出现转折点,进而由收缩转为扩张。针对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文章在最后就如何减缓宏观经波动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