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游末次冰盛期以来古气候演变与环境重建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rdee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利用长江中游湖泊或古湖泊沉积物作为环境载体,以有机碳同位素(δ<13>C<,org>)、孢粉、硅藻、植硅石、磁化率及总有机碳作为气候替代指标,重建了长江中游末次冰盛期以来气候和环境演化,并进行了远程对比和突变事件的研究.通过理论分析和相互印证,上找到了有机碳同位素的气候意义,并首次将有机同位素应用于该区开放性湖泊的古气候研究中.通过各项指标测试及综合分析、有机碳同位素古气候意义的探讨、气候的重建以及远程事件对比,获得如下研究成果:(1)不同类型植物具有不同的<13>C.对于陆生植物而言,C4植物δ<13>C值偏正,C3植物δ<13>C值相对偏负;水生植物δ<13>C值与所固定的碳来源有关,若湖水中HCO<,3><->提供水生植物光合作用所需的碳,则δ<13>C值偏正.(2)湖泊沉积物中有机质δ<13>C值与气候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但不是固定的模式.多物源的湖泊,单一有机质δ<13>C值,还不能完全判断水热的多种组合状况,还要结合其它指标,如有机碳总量、孢粉和磁化率等.(3)在该区,δ<13>C<,org>值偏正反映气候偏干;偏负时指示相对温暖湿润;其间则反映过渡性的气候(凉湿或温湿).(4)长江中游气候演变既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又具有区域特色.一些全球性的气候事件在长江中游湖泊沉积中有明显的记录,说明中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气候的遥相关性及长江中游气候变化的全球性.长江中游地区具有相对干冷、干热、温湿、凉湿、温干等多种水热配置的气候组合,反映了气候变化的过渡性及区域性,这与该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海陆对比有关.
其他文献
晚新生代以来大陆风化强度的演化历史是古气候研究的热点问题.从亚洲中纬度地区的陆相粉尘沉积中提取粉尘源区的化学风化历史是深入理解这个问题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据此,该
目前,人类在科学技术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灿烂文明,同时,人类社会面临着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抑制生态环境恶化、提高生存环境质量、
提高党的建设的整体水平,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根本的是坚定不移推进邓小平理论对全党的武装。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继续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在全党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通
辽西中生代热河生物群是东亚地区和中国北方著名的陆相生物群,对于了解中生代生物群的发展和地层划分与对比具有举足轻重的科学意义.近几年来,中国热河生物群的研究取得了很
处理和解决“法轮功”问题的斗争正在向纵深发展。各级党组织和共产党员,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坚决贯彻党中央的指示,站在斗争的前列;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十分关心,积极参与同“法轮功
本论文利用南海北部陆坡神狐海域和东沙海域的浅表层沉积柱DH-3和DH-5,通过沉积物主量和微量元素、TOC、TIC和总硫、还原性硫化物和还原性硫化物硫同位素的地球化学分析,研究了
作为中国华北晚更新世标准地层,北京斋堂马兰黄土长期以来得到多方面研究和关注,并取得一定认识基础.但是关于斋堂马兰黄土的成因一直存有不同意见,总体上归纳为风成和水成的
本论文在分析研究该地区区域地质背景矿田地质特征和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结合稳定同位素及流体包裹体研究的成果,抓住元素在复杂成矿体系中迁移与沉淀的主要因素,
花瓣海百合科化石地层时代延限从中奥陶统到早泥盆统,最早起源于华南板块上扬子区的Eopetalocrinus sinensis,志留纪兰多维列世—文洛克世达到该科最高生物多样性,尤其是在华南
该文由如下部分组成:第一章Ba的元素地球化学:第一节Ba的基本地球化学性质;第二节内生作用中Ba的地球化学特点;第三节表生环境中Ba的地球化学特点;第四节重晶石:古海洋环境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