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尸体颈椎标本模型上比较两节段颈椎间盘切除、植骨、植骨前路钢板内固定的稳定性。并评价两种术式术后临床疗效和放射学情况。方法:取5具意外死亡的男性成人新鲜尸体。年龄21-67岁,平均42岁。截取C2-T1制备完整标本。剔除周围附着的肌肉,小心保留棘上、棘间、黄韧带和关节囊。用双层塑料袋密封,-20℃冰柜保存。保存时间18-46天,平均30天。实验前对每个颈椎标本均摄正、侧、斜位片。证实标本骨结构无异常。实验前标本在室温下自然解冻。两端用方形夹夹持,四枚螺钉固定。空隙处用自凝牙托粉填充固定牢靠。保持夹具两端相互平行。横断每具标本C4-5、C5-6前纵韧带,咬除C4-5、C5-6前面大部分椎间盘,保留后纵韧带完好,制成相邻两节段损伤模型。从同一尸体髂骨取包括三面皮质骨的髂骨块,以R-S方法制成植骨模型。在植骨的基础上,选择相应长度的Orion钢板制成前路钢板内固定模型。于C4和C6椎体中上部进钉,螺钉角度分别向头、尾侧成角15度,并用两枚锁定螺钉锁定,防止固定螺钉后退。本实验全部采用非破坏方式进行,在5具标本上依次测试。(1)完整模型;(2)两节段椎间盘切除模型;(3)两节段椎间盘切除植骨模型;(4)两节段椎间盘切除植骨、前路钢板内固定模型。根据预实验测试结果,找准载荷点,确定载荷。压缩测试采用300N载荷,中心<WP=4>点位于标本正上方。后前、左右剪切刚度采用200N的载荷,载荷点分别位于第五颈椎棘突与左横突尖部。加载速度为10mm/min。整体实验始终匀速加载,传感器连接于计算机,记录载荷-位移曲线,每次测量重复3次加载/卸载循环,取第3次相应数值,减少粘弹性作用。将每次测试所得数值(Yt)参照各自完整模型(Yi)数值,代入公式S=Yt/Yi×100%标准化处理。取各种状态相当于完整状态的百分比数值进行统计学处理。统计学处理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在SPSS10.0软件上进行,以P<0.05为显著性。临床随诊: 两年间随访46例行两节段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的病人,男21例,女25例,年龄31-69岁,平均46.6岁。包括颈椎病24例,颈椎后纵韧带钙化10例,颈椎间盘突出8例,外伤后颈椎不稳4例。随访6-24个月,平均15.7个月。全部病人均采用Cloward环锯法减压植骨。显露病变椎体节段及其相邻上,下各一个椎体后。切除病变椎间盘及相邻上,下椎体边缘的三分之一骨质。C形臂下准确定位病变椎节。将前纵韧带与纤维环切除少许,环钻钻芯钉入椎间隙内,钻芯在椎体前正中线,与椎间盘垂直。取相应大小的环钻套住钻芯,用手拧钻时要扶稳,均匀用力,钻至椎体后缘密质骨时,钻齿有打滑感,此时应格外小心,注意钻芯有没有随钻筒一齐钻动。当钻芯随钻筒一齐转动超过45度时,提示环钻已钻开椎体后缘,骨芯与周围组织分离。此时,将环钻向四周轻轻摇动,使部分断裂的椎体后缘皮质完全断裂,上提状态下将带有骨块的钻芯,钻一起取出。用刮匙或薄型颈椎椎板咬骨钳咬除<WP=5>椎体后缘,尤其是两侧增生部分。完成减压后,彻底止血,用大一号的环锯于髂骨取一块自体骨修成相应形状后,植入减压后的骨缺损处。取适当长度钢板,放置于椎体前,在C形臂电视监视下依此钻孔,攻丝,于钢板上,下两端呈对角,各拧入一枚单皮质固定螺钉。26例病人运用了前路钢板内固定。11例运用Orion前路钢板系统,15例用CSLP前路钢板。所有患者术后立即颈托保护。运用钢板的患者颈托保护8周,未用钢板者则保护12个月。分别于术后当日、2、6周及以后每各一个月复查X线片了解植骨融合,假关节形成及植骨块蹋陷情况。根据Odom’s标准[1]:优,指无颈椎病相关不适,可完全返回原来的工作岗位;良,是指术后一过性不适,但不影响正常工作;可,是指一般的主观感觉改善,但尚存在明确的活动受限;差,术后症状及功能无改善或有加重。评价临床效果。结果:中心压缩刚度:损伤模型组(204.08%)较完整模型组(100.00%)同样载荷下位移增加,标准化处理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植骨模型组(72.92%)较完整模型组刚度增加,差异显著(P<0.05);植骨前路钢板内固定模型组(44.25%)较完整模型组及植骨模型组刚度均有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后前剪切刚度:损伤模型组(185.19%),植骨模型组(172.41%)较完整模型组(100.00%)位移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5);植骨前路钢板内固定模型组(31.75%)较其他三组刚度均有提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左右剪切刚度:损伤组(135.14%)较完整模型组(100.00%)位移无显著性差异(P>0.05);植骨模型组(74.07%)、植骨前路钢板内固定模型组(45.56%)较完<WP=6>整组、损伤组刚度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5);植骨前路钢板内固定组较植骨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临床随访结果:26例行前路钢板内固定患者,随诊期间X线片示植骨块全部骨性融合。20例单纯植骨融合的病人,出现4例(20%)假关节形成,2例植骨块明显塌陷致颈椎后凸畸形。植骨加前路钢板内固定26例病人,按Odom’s标准,优40%(9),良52%(15),可8%(2),差0;单纯植骨20例病人,优35%(7),良55%(11),可5%(1),差5%(1)。所有植骨获得融合的病人,无论是否运用钢板内固定,临床结果相似。结论: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