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土地盐渍化现象较为严重,且分布广泛,农业用水短缺且分布不均匀,再加上农业生产过程中肥料的滥用,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因此改良盐碱地、提高盐渍化土地的利用率以及提高水分利用率、节约水资源,合理施用肥料是发展农业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步。大同盆地盐碱地较多,盐渍化耕地利用率小,水资源短缺,属严重缺水地区,且受日照影响较为严重,大量的不合理的施肥造成土壤盐渍化现象加剧,由于水肥制度的不合理,不仅降低了水肥利用率,还浪费水资源以及污染环境。目前已经有很多人进行水肥耦合的研究,但大多说是针对于非盐碱地的,本试验是在盐碱地的基础上,通过对青贮玉米进行水肥控制管理来进行研究的。试验设两个因素:灌水量3个水平,上限控制田间持水量的100%,90%和80%(W1,W2,W3),下限控制在田间持水量的60%左右,施肥量设置900、750、600和450 kg/hm2(F1,F2,F3,F4)四个施肥水平。通过试验,研究了盐碱地不同水肥处理对青贮玉米株高、叶面积指数等生长性状的影响、对玉米产量、水分利用效率以及耗水量的影响、对土壤水盐分布和氮素的影响,最终提出最适宜当地的水肥生产模式,对提高当地水分利用效率、节约用水资源、减少施肥量、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玉米产量有重要的意义。试验研究取得的结论如下:⑴在整个生育过程,不同水肥处理下0-40cm土层含水率变化较为频繁,40-100cm土层含水率受水肥的影响不大。土壤剖面全生育期平均含水率与灌水量呈正相关,与施肥量呈负相关;不同水肥处理下,0-40cm土层电导率变化较为频繁,0-10cm土层出现盐分聚集的现象,40-100cm土层电导率基本不受水肥的影响。灌水量对电导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0-40cm,灌水量相同时,降低施肥量有利于降低表层的电导率。⑵在玉米整个生育期中,灌水量对土壤铵态氮影响不显著(p>0.05),在玉米生育前期,施肥量对硝态氮的影响不显著(p>0.05),在生育中后期,适当增加灌水量有利于提高硝态氮的浓度,w1处理对硝态氮没有太大的影响,w2处理下,施肥量对硝态氮浓度影响不显著(p<0.05)。⑶灌水量对玉米耗水量的影响显著(p<0.05),耗水量与灌水量呈正相关关系,施肥量对耗水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灌水量一定时,适当的降低施肥量有利于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施肥量过低会导致水分利用效率减小。试验表明施肥量为600-750kg/hm2时,最有利于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水分利用效率能达到1.63-2.06,施肥量为f4(450kg/hm2)时,玉米水分利用效率最低,保持在1.24-1.41范围内。除f1外,其它施肥水平下,非充分灌溉玉米水分利用效率高于充分灌溉,且随着亏水程度的加剧,水分利用效率降低的幅度减小。⑷在生育前期,灌水量对玉米株高、叶面积指数等生长指标影响不大,生育中后期,适当增加水肥用量,能够提高青贮玉米的株高、叶面积指数、产量以及干物质的累积量,灌水量对株高、产量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对叶面积指数的影响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施肥量在450-750kg/hm2时,玉米干物质的积累、产量和株高均与施肥量成正相关,施肥量从750增加到900kg/hm2时,玉米的各个生长指标以及产量等均略有下降;施肥量相同时,W2处理下玉米鲜重最大,灌水量相同时,在一定的施肥量范围内,玉米鲜重与施肥量呈正相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