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史记》作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名列“二十四史”之冠,其作者司马迁通过对一部部重要古籍词汇的深入细致研究,为汉语词汇史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材料,打下坚实基础。《史记》中的语言充分体现了上古后期汉语的风貌,从书中系统的亲属称谓描述,我们能窥见汉代真实的社会生活、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各民族的亲属称谓都具有相对稳定,不易受外语影响的特点,能够反映本民族的社会等级、婚姻制度和家庭结构等文化特征,因此受到社会语言学家的高度重视。中西方由于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差异,各自的亲属称谓系统也不尽相同。因此,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以亲属称谓语的社会文化功能为标准,探究英汉亲属称谓语系统的异同,以《史记》亲属称谓的英译为研究对象,比较并尝试何种译法能够更加有效地向异语读者展示汉语亲属称谓的社会文化内涵,增进中西文化的翻译交流。本文对比描述了杨宪益夫妇和Burton Watson的Shiji英译本,分析这两个版本采用的翻译策略能否将汉语亲属称谓蕴含的社会文化意义很好地传递,最后得出的客观结论希望能对中国古典文学翻译及中国文化的传播有一定启发。汉语亲属称谓系统属于苏丹制亲属称谓制,具有高度的描述性,每一种亲属关系都有一个特定的词语来表达,而英语亲属称谓系统属于爱斯基摩亲属称谓制,是类分式的典型代表,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更多的考虑两个系统在社会文化方面的差异。对于亲属称谓的翻译,尤其是将汉语的亲属称谓语译入英语的过程中,为了要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更要灵活考虑两个系统的特点,实现中西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