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取音乐形态学的分析方法和民族音乐学的相关理论对蒙古族民歌在无伴奏合唱作品当中的改编与运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通过对合唱谱例的分析与比较,对近三十年来我区著名作曲家永儒布及色.恩克巴雅尔等人的蒙古族风格无伴奏合唱作品进行了诠释。本文结构如下:
第一部分为无伴奏合唱与蒙古族民歌的介绍。无伴奏合唱部分包括无伴奏合唱的定义、起源、艺术特征及中外代表作。蒙古族民歌部分包括蒙古族民歌孕育的土壤、特点、分类及具有代表性的民歌等。
第二部分:运用音乐形态学的分析手段,从曲式、和声、创作手法等方面分析蒙古族民歌是如何被作曲家在无伴奏合唱中改编的。该部分内容包括三首不同类型的蒙古族民歌作品的实例分析,分别为《牧歌》、《诺恩吉雅》、《四海》。
第三部分为蒙古族民歌在无伴奏合唱中的运用。蒙古族无伴奏合唱作品以丰富的蒙古族民歌为素材,通过运用民歌中民族语汇及其丰富和新颖的节奏,形成了有别于欧洲传统室内乐合唱的独特演唱特色。
蒙古族民歌在无伴奏合唱中的改编与运用作为新兴的理论研究课题,目前在业界尚未形成完备的理论体系,本文尝试性的以较高的视角对蒙古族民歌在无伴奏合唱中的改编与运用的发展脉络进行全面的把握和深度的剖析,以期探寻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及现实和潜在的社会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