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石林成功申请“世界自然遗产”使石林地区在整个旅游和文化产业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同时也更加要求其对地区内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进行保护和开发利用。撒尼民居是其保护和开发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基于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网络理论、可持续发展等理论的指导下采用文献研究与实地调研相结合,模式法、归纳与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石林大糯黑村的村落形态和民居建筑进行研究。在对大糯黑村测绘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石林地区撒尼传统聚落和民居的初步研究体系;解析石林地区撒尼族传统聚落和民居的形成原因及形态特征;总结归纳出撒尼民居的基本形制、建筑要素、景观特色;分析提出对撒尼传统聚落和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模式。
任何居住形态的产生都不是单一要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在历史、文化、宗教等人文因素和地形、土地、水源、材料等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聚落和建筑是人类生活世界的外在表现,是民族文化的实体呈现和表达;同时气候条件、构件方式和建筑材料促进一些表现成立,使人们找到与环境相适应的居住形态。不同于其它建筑类型,少数民族传统聚落和建筑基本上出自乡民之手并自然形成。它是人类与自然长期和谐共存,在特定意识形态指导下对本民族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和诉求。聚落的形态及其景观正是这种朴素的与“自然共生”的意识形态的外在反映。聚落和建筑所呈现的丰富多彩的形式和风格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石林地区,聚落中传统民族文化模式、宗教信仰产生了独特的民族意识和民族价值观,加上聚落所处的地域、地形、材料、水源等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撒尼族民居独特的气质。大糯黑聚落依山而建,历经百年,不仅在选址、择基、土地利用,对地形的适应和改造上有其独特的手法,在对从建筑单体造型到群体适应环境也具有其无可比拟的优点。本文以大糯黑撒尼民居为例,注重聚落和建筑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结合,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对撒尼族村落布局和建筑形态进行了一次较深入的探索。旨在以点带面,希望能对石林地区撒尼族乡土建筑研究有所启示。
近年来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小城镇、村落的保护成为了国际遗产保护领域关注的热点,而石林风景区已成为世界自然遗产,这使得周边具有民族文化和带有民族符号的撒尼民居也成了开发和保护的重点。探索和提出一种良好的保护和利用模式将对保护和传承这里优秀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产生积极的意义。
撒尼族传统聚落和民居建筑是直接反映人与地域环境及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重要物质载休。研究撒尼民居可以深入挖掘撒尼文化,为撒尼聚落和建筑的保护利用和更新提供调查测绘资料和生态旅游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