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更新中传统风貌传承规划方法研究——以安徽滁州老城为例

来源 :苏州科技学院 苏州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jjs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经济、文化全球化和城市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更新作为一种城市发展的调节机制正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在全国各地展开。具有悠久的历史的老城在更新中凸显出传统风貌消失、地域特色迷失、城市形象模糊的问题。探寻老城传统风貌传承的合理方法,延续老城记忆,塑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形象,对于促进老城持续健康发展有着显著意义。因此,如何传承传统风貌成为老城更新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传统风貌是由一系列要素构成的,而提炼要素、剖析要素间的关系并进行整合优化,是研究传统风貌传承方法主要途径。文章在综合研究了国内外理论和实践、梳理相关概念后认为,从显性形态要素与隐性形态要素两个方面提炼传统风貌的构成要素最具有概括性与合理性。显性形态要素涵盖了城市格局、城市轴线、历史地段、传统街巷、历史性建筑等内容;隐性形态要素涵盖了民俗活动、传统生活方式、传统文学、民间艺术、宗教信仰等领域。显性形态要素和隐性形态要素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联性。隐性要素引导着显性要素的形成和发展,显性要素是承载隐性要素的容器,两者之间存在内化和外化的关系,这些关系是提炼老城传统风貌传承方法的基础。对传统风貌的传承必须以“延续城市记忆、优化城市环境、激发城市活力、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为目标,遵循原真性、动态性、整体性、可持续性等原则。在老城更新的实践中应加强要素间的联系和转化,一方面从城市空间、坊区空间、建筑空间三个层次入手对显性形态要素进行整合和优化,另一方面从文化本体、通俗文化、高雅文化三个层次入手对隐性形态要素进行继承和发扬,从而传承传统风貌,推动老城的可持续发展。在滁州老城更新的实际案例中,通过上述方法的应用促进滁州老城传统风貌的传承,推动滁州老城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具有传统风貌的江淮水城。
其他文献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在建国后计划经济体制下逐步形成并固化,城乡关系长期处于“以乡养城”的状态。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城乡居民观念的转变,以及城镇化进程的显著加快,中国
休闲农业是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新型交叉产业,伴随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休闲农业已经成为旅游产业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休闲农业园区
邯郸,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她有着八千年的文明史——磁山文化,三千年的都城史——赵国古都。在这里留存了大量的名胜古迹,并成为具有本地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但城市发展
关中地区传统村落承载着关中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关中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在城镇化不断推进的进程中,关中地区传统村落破坏、消失速度不断加剧,加强关中地区传统村落保护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生物种类的减少、生态环境的恶化、能源危机的加剧,人类渐渐关注并意识到自己在生物自然界所处的位置和协调与自然的关系的重要性,并且试图探寻生态可
瑰丽多姿的西北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地域广博,民族众多,当地民居经过时间长河的大浪淘沙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聚落形态、建筑风格和营造技术。当前建筑界两大思潮“
成都市作为准一线城市,城市综合体的保有量和商业收益居全国前列,其建设规模和速度也日益加大,在这样高速的建设浪潮中,部分城市综合体由于缺乏前瞻性的设计策略和评价体系,
传统民居不仅是人类为遮风避雨所建的居住场所,更是长期以来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不断磨合,而形成的智慧结晶,其即包含着技术营造经验,又蕴含着生态哲学思想和文化积淀。我们
在经济全球化、科技社会化、知识资本化的背景下,我国高新区不仅是实现新型工业化、推进和谐城市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自主创新”国家战略的重要支撑。经过20多年发展,我
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区和城市中心区在分类等级、人流集散、区位优势、用地特性、城市外部空间形态等特性方面具有相似性和一致性的特点。国内外许多建设副中心的成功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