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是目前治疗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的热门手段。本研究旨在进一步探究黏膜下挖除术操作过程中的操作方法以及由其衍生出的操作技巧,并进一步观察其在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希望能对我国的黏膜下挖除术发展略有贡献。研究方法:本研究回顾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在2009年9月到2012年12月及笔者在上海长海医院消化内科学习期间,导师宫爱霞及长海医院施新岗教授所进行的采用透明帽直推、挤压及透明帽负压吸引等钝性剥离技巧、少量出血的不处理方法、利用肿瘤的自身重力、第一刀首选最不方便部位的切开选择等改良的ESE技术的黏膜下肿瘤病例,回顾性分析该类患者的相关临床、病灶相关内镜表现、改良ESE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病理资料,统计分析以下因素:(1)患者因素:性别、年龄、吸烟、饮酒、临床症状、CEA及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及其他慢性疾病,既往服用抗凝药物等情况;(2)病灶因素:病灶大小、部位、深度、数目;(3)改良的ESE效应:完整切除情况,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操作时间。研究结果:研究结果显示纳入分析的病例78例,手术完成72例,6例未完成。6例未完成病例中3例因抬举不佳放弃操作,后行外科手术治疗;2例因术中出血较多且止血效果差而放弃,1例术中穿孔未能继续操作,经止血夹封闭创面,10天后患者仍有腹痛、发热,转外科手术治疗。ESE手术完成72例中68例为完整切除,应用剥离技巧的有53例,有7例患者发生改良ESE术后出血,其中6例发生在术后24小时,以鼻胃管引流出血性液为临床表现,1例发生在术后第7天,以黑便为临床表现,重新进行止血夹止血、生物蛋白胶喷洒等内镜下止血及术后禁食、静脉药物等内科保守治疗,均成功止血。改良ESE术中穿孔3例,病灶深度均为固有肌层,经严密的止血夹缝合创面,患者10天后腹痛、发热等症状消失,术后第10天与术后第1天CT比较腹腔气体明显减少。改良ESE在操作时间上明显缩短。研究结论:熟练的透明帽直推、挤压及透明帽负压吸引等肿瘤钝性剥离技巧、少量出血的不处理方法、利用肿瘤的自身重力、第一刀首选最不方便部位的切开选择等操作技巧,在缩短操作时间上有着明显的效果;而操作时间经统计学分析是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保证完整切除的基础上,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没有明显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