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我国学校、医院及社会机构中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从业人员的现状,考察比较这三种不同心理服务机构从业人员的差异,分析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促进我国心理卫生行业发展的建议。方法采样分层方便取样,选取学校、医院以及社会机构中心理从业人员进行半结构式调查,对象来自于华东、中南、西北三地区,高水平、一般和低水平三个层次,得到600份有效问卷,利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我国心理从业人员男女性别比例约为1:2.15,平均年龄36.60±7.74岁;专业背景上,40.3%的人员有医学背景,36.0%有心理学背景,17.8%有教育学背景,22.2%有其他专业背景;学历上,55.3%的人为本科学历,25.5%为硕士;职称上,中级职称最多,占36.25%,37.2%的从业人员无职称;收入上,中等收入为主,占63.3%。2.从业人员中77.2%持有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54.3%为兼职,社会机构类从业人员91.1%有证书,43.5%为兼职;我国从业人员年限平均为5.4年,每周工作时间平均为7.1小时,每月接诊人次数平均为24.6个,医院类从业时间最长(6.6±5.1年),每周工作时间(9.5±7.7小时)及每月接诊人次数(33.8±25.9人次)最多;从业人员完成全程平均为25.3%,一半及以上平均为36.9%,一半以下平均为37.8%;单次收费上,医院类平均为74.8元,社会机构类平均为142.7元;接诊问题主要为一般心理问题、情绪问题与精神疾病,学校类、社会类以一般心理问题与情绪问题为主,医院类以精神疾病与一般心理问题为主;从业人员工作形式主要为面对面,其次为电话咨询与网络咨询。3.从业人员的服务对象从性别上看差别不明显,不过女性稍多;从年龄上看,以成人、青少年为主,学校类更多为青少年,医院类儿童稍多;从地区上看,以城市和乡镇为主;从学历上看,以中学、本科及以上为主,学校类、社会类中本科及以上更多,医院类以中学学历为主;从经济上看,收入中等占主要,学校类收入为偏下的稍多,社会机构类收入为偏高的稍多。4.从业人员平均每人知道的疗法数为10种,平均使用数超过5种,知道与使用的主要疗法有六种,包括知疗法、行为疗法、当事人中心疗法、家庭治疗、动力学心理治疗、森田治疗等,医院中从业人员使用行为疗法与森田疗法比例高于其他两种机构,社会机构中从业人员使用当事人中心疗法的比例高于其他两者,医院与社会机构中的从业人员使用动力学心理治疗与家庭治疗比例高于学校。5.从业人员近一年接受继续教育的平均次数为2.7次,平均为51.9学时,社会机构类从业人员近一年继续教育时间最多(60.3学时);接受继续教育的主要途径为参加培训班与自学,此外,学校、医院类从业人员参加会议更多,社会机构类选择网络培训更多;学习与培训需求依次为实践技能、督导、相关知识与自我体验,学校与社会机构类从业人员对自我体验的需求更强,而医院类对相关知识需求更强;63.2%的从业人员工作有督导,其中督导师占15.5%,而社会机构类47.2%的从业人员有督导,其中督导师只占11.2%。6.从业人员从业原因依次为个人兴趣、帮助他人、帮助自我、工作分配与谋生职业,医院类从业人员选择为工作分配更多,社会机构类选择帮助自我与谋生职业更多;从业压力来源依次为专业技能欠缺、继续教育机会缺乏、收入低、社会认可度低、工作负荷重、心理疲倦与治疗关系难以建立,医院类从业人员更多感到工作负荷重,社会机构类更多感到专业技能欠缺、继续教育缺乏、收入低、社会认可度低;在对行业发展的期望上,前三项依次为培训、行业规范与督导。结论1.我国心理卫生行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心理学背景人员增多,学历水平有了较大提升,但相对西方发达国家水平仍然较低。2.我国心理卫生行业内三种不同类型的机构差异较大,表现在从业人员一般情况、工作模式、服务对象以及培训督导等方面,三者发展水平不一,医院类相对较高,社会机构类相对较低。3.我国心理卫生行业的发展任务艰巨、发展形势急迫,主要应从规范化培训体系、明确行业管理以及完善督导系统三个方面着重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