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90年设立沪深交易所以来,我国的资本市场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稚嫩到成熟的发展阶段。上市公司总数逐年增加,资本市场分级也日臻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和治理结构由此走向了正规化,现代公司制经营管理模式基本形成。规范化的运营机制在保障股东利益、资本利用以及投资效率等方面的效果究竟如何,值得研究和探索。本文致力于深入挖掘一直以来财务领域讨论的热点---投资效率问题。以我国沪深A股为背景,围绕投资效率这一核心问题,从公司的经营管理和内部治理方向入手,梳理出投资效率的经济作用机制。对于丰富投资效率理论,开拓研究视角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我国2006年实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此前股权激励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得到运用的案例很少,多集中在民营的上市公司。所以,十年来股权激励在中国公司的实施效果亟待实证分析论证。文章旨在重点论证我国公司的股权激励对投资效率的影响情况,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论文基于委托代理问题,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理论论证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等方法,第一步介绍了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理顺了全文的研究思路并作了方法简介。第二步对国内外有关非效率投资的文献作了综述和评价,为后续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三步分别分析了激励和业绩指标对投资效率损失问题的具体作用机制,并在财务学原理的基础上提出3个基本假设,为实证内容的设计指明了方向。第四步共选取了 1518家上市公司8个年度共计12144个观测值,主要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定序回归模型(ologit、oprobit)以及连续比率模型ocratio分别研究投资比率被解释变量和投资效率损失被解释变量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我国股权激励程度越高,过度投资趋于缓解。上市公司良好的盈利能力会显著刺激投资额度的增长水平,也导致投资的过度。股权激励可以通过改善企业经营业绩的方式抑制过度投资,减少投资效率损失。另外,过度投资行为具有明显的惯性特征。第五步总结上述研究结论并提出合理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