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新时代,城乡一体化发展进入新的时期。基本公共服务建设是城乡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连接居民与公共资源的桥梁。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是缩小城乡差异、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手段。新颁布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1)提出以15、10、5分钟生活圈组织公共服务设施和居住生活空间的配置模式,传统按照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的配置模式宣告结束。以生活圈方式组织社区生活,是城市规划逐渐重视人的生活质量和实际需求的重要转变。传统县域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仍是基于传统至上而下“指标分级—千人指标”的建设模式,遵循“县城—镇区—中心村—自然村”的等级序列。这既忽视了人的实际需求及其差异性,也割裂了城乡一体化发展。鉴于此,本文尝试克服传统配置的局限性,从配置体系和方法重构的角度探讨寿县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优化。首先,本文针对县级城市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特征,从“可达性”、“可获得性”和“可接受性”三个维度构建县域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评价模型,并以寿县为实证研究对象进行评价模型的综合应用。评价结论认为:受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等影响,各乡镇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水平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和演进性特征。根据耦合有效性的判定,将寿县各乡镇现状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水平总结为四个发展阶段,并对其内涵和背后深层次原因进行阐述。其次,基于寿县现状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深层困境的剖析、“传统”与“生活圈”配置体系间的横向对比,传统按照“县城—镇区—中心村—自然村”等级序列的县域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体系存在缺陷且日渐显现其不合理性。本文突破传统惯性思维、创新空间分析技术,引入“生活圈”理论探索新的县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一体化配置体系,并对其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论证。再次,在生活圈配置方法的指导下,本文从设施配置的公平与效率、居民出行意愿调查和城乡聚落时序演变三个角度探讨寿县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优化问题,以居民需求为出发点,以有限的公共投入寻求服务人口最大化为目标,充分考虑既有设施和聚落空间的影响,借助Arc GIS空间分析工具构建有寿县地域特色的四级生活圈体系,即按照一级生活圈—二级生活圈—三级生活圈—四级生活圈配置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和组织城乡居民生活。最后,基于县域四级城乡生活圈体系的划分,本文结合寿县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新需求、新趋势,以国家、省、市相关标准为依据,充分考虑各级生活圈服务人口规模和服务范围,按照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和养老服务设施分类提出符合寿县地域特点的县域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标准指引,对符合地方特点的技术规范提供一定的启示。图[80]表[52]参[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