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飞机、直升机和巡航导弹低空、超低空突防能力的不断增强,要求高炮对空作战的命中精度变得越来越高,瞄准速度越来越快、射击时间越来越短。而高炮作战效能均是在特定的射击体制的基础上实现的。目前已有的射击体制有:跟踪射击模式、拦阻射击模式、独立射击模式等,如何选取适当的射击体制,达到武器的最大作战效能,提高武器的射击精度。这些均是当今高炮火控理论研究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此为背景,分析讨论了现有的射击体制,并给出了解决射击体制中存在的问题的方法。首先基于工程实际背景,从航迹起始,通过对目标运动模型进行研究,总结了目前常用的各种目标运动模型,在仿真基础上进行了比较,为高炮火控系统不同射击体制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其次,对当前常用的射击体制包括跟踪射击体制和拦阻射击体制进行了仿真研究。跟踪射击体制下对高速目标进行射击,即使在火炮的有效射击范围内命中方程有解,但由于未来点变化太快,导致解算输出的理论射击诸元也在快速变化,往往会使得操炮手无法迅速瞄准,操炮误差始终会比较大,而且火炮对于高速飞行目标的有效射击时间本来就短,因而,跟踪射击模式下可能还没有找到适合射击的时机,目标就已经飞出火炮的有效射击范围。而拦阻射击体制由于仅有一次射击时机,在射击后转换跟踪体制过程中,由于会引起火炮的机械震荡,在其达到稳态过程中必然会贻误战机。再次,鉴于以上内容,本文给出了多重命中体制的解决办法。我国学者于80年代首次提出了双重命中体制理论,并在80年代后期应用于工程实践。90年代有国内学者提出了多重命中体制理论,但仍处于理论研究阶段,尚未在防空高炮上实现。本文在对多重命中体制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多重命中体制的理论依据和公式系的推导以及多重命中体制下毁歼概率的算法,并进行了仿真,为进一步改善高炮火控系统射击效能提供了依据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