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1、探讨家族性乳腺癌与散发性乳腺癌之间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2、探讨中国家族性乳腺癌患者的BRCA1/2突变情况;3、通过家系分析调查,探讨BRCA1/2突变与家族内乳腺癌发病情况的临床关系。研究方法1、收集2012年5月-2016年11月就诊于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乳腺中心35例家族性乳腺癌患者(家族中三代以内血亲有2例或2例以上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信息,并依照1:2配对原则,为每一个病例选择年龄±2岁以内,入院日期±1年以内的2名散发性乳腺癌患者作为对照,比较两组乳腺癌之间的临床病理特征。2、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扩增并检测24例家族性乳腺癌患者BRCA基因全外显子序列。3、对携带致病性突变的先证者进行家系调查,判断家族成员乳腺癌患病情况,并使用一代测序方法检测家系成员目标突变基因的携带情况。研究结果1、家族性乳腺癌与散发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家族性乳腺癌与散发性乳腺癌在肿瘤大小、病理类型、浸润性癌组织学分级,腋窝淋巴结状态,以及ER、PR、Her-2、ki-67表达均无明显差异。家族性乳腺癌与散发性乳腺癌患者的良性乳腺疾病史的比例分别为20%和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家族性乳腺癌与散发性乳腺癌患者处于未绝经状态的比例分别为85.7%和6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家族性乳腺癌中,双侧乳腺癌发病率为35%,散发性乳腺癌中未发现双侧乳腺癌患者。家族性乳腺癌与散发性乳腺癌中三阴性乳腺癌的比例分别为22.9%和7.1%,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家族性乳腺癌BRCA基因检测:(1)24例家族性乳腺癌患者血液标本行BRCA1和BRCA2全编码区和两翼内含子区域的基因序列检测,发现7例患者携带5个突变位点,总突变率为29.2%,其中BRCA1突变率为12.5%,BRCA2突变率为8.3%,。(2)5个突变位点分别为BRCA1 C4258T、BRCA1 21102111delAA、BRCA15335delC、BRCA2 G8632C、BRCA2 C3109T。其中BRCA2 G8632C为新发突变,本研究通过一代测序的方法,证实该突变导致mRNA剪接位点、第20号外显子缺失,从而判定该突变为致病性突变。3、对BRCA2 G8632C突变携带者的家系调查分析对BRCA2 G8632C致病性突变携带者的一级血亲行乳腺癌患病情况调查及目标突变基因检测,研究发现先证者父亲携带该致病性突变,先证者的母亲未携带该突变,因此该突变来源于父系。先证者兄弟姐妹共6人,其中健康男性1人,不携带该突变;另有女性5人,其中80%(4/5)携带致病性突变。在携带致病性突变女性中,75%(3/4)已确诊罹患乳腺癌,另有1名携带该突变而未患病的女性现30岁。先证者育有1名女儿,10岁,携带有该致病性突变,目前未患乳腺癌。结论1、家族性乳腺癌患者发病前已有乳腺良性疾病史者比例高,发病时处于绝经前状态患者更多,且罹患双侧乳腺癌、三阴性乳腺癌的比例远远高于散发性乳腺癌患者。2、家族性乳腺癌患者BRCA突变率为29.2%,本研究所发现的突变均非国外报道的常见突变位点,且突变率高于国内其他研究。因此,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进行BRCA基因全外显子序列进行检测更适合国内BRCA基因突变筛查。3、本研究所发现的新发突变位点BRCA2 G8632C,经家系调查及实验验证,明确为家族性乳腺癌的致病性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