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石油勘探、开采、运输与加工等过程中,由于操作不慎或偶然事故使相当量石油进入环境,这已成了世界性的环境问题,土壤石油污染是石油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之一。在我国北方产油区原油污染面积逐年扩大,石油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土壤污染日趋严重,如何修复石油污染土壤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植物修复方法有处理成本低、不存在二次污染,绿色环保等优点而被广泛关注,已经成为目前国内外环境治理技术的研究热点。本文针对石油污染土壤,开展土壤中总石油烃的测定及植物修复技术的研究,为石油污染土壤的评估和生物修复提供一些技术参考。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本文建立了一套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段检测土壤中总石油烃的检测方法,检测石油污染土壤中的石油烃含量,评价修复效果。确定了石油污染土壤的前处理方法:采用索氏提取有机萃取方法提取土壤中石油烃,然后通过柱层析方法分离石油烃。确定了不同馏分的替代化合物,通过替代化合物进行质量控制研究,研究结果均能满足分析中定性定量的要求,可以用来检测石油污染土壤中石油烃的含量。确定了检测土壤中石油烃的仪器分析方法中的定量方法:采用气相色谱法-质谱法(GC/MS)全离子扫描模式(SCAN),分段积分的方式计算不同馏分石油烃的量。本方法不仅能测定C8-C34所有结构的烃类,还能确切的计算出不同馏分化合物的含量,准确反映土壤的污染程度和毒性。本文利用改进的根系分泌物循环收集装置准确收集和研究根系分泌物,通过GC-MS鉴定,检测到高羊茅根系分泌物中主要物质有苯酚、苯甲酸、对羟基苯甲酸、棕榈酸、硬脂酸等5种组分。研究4种有机酸对在植物修复中具有促生能力的Klebsiella sp.D5A菌株的化感作用。这四种有机酸对D5A趋化作用结果表明:D5A菌株在有机酸浓度为10-40μM的条件下趋化性指数均大于2,趋化效果显著,D5A菌对这四种有机酸均有积极依赖的趋化行为,其中棕榈酸的趋化性效果最好;在有机酸为30μM时D5A菌的趋化性指数最大。研究以上四种酸对菌群的迁移性结果表明:对羟基苯甲酸、硬脂酸对菌群没有明显的诱导效果,苯甲酸及棕榈酸对菌群则产生明显的迁移诱导效果,苯甲酸、棕榈酸对应的菌圈的直径分别为对照的1.58倍和1.98倍。本文还研究了实验室筛选到的植物促生菌D5A对盐分和酸碱逆境的适应性。研究结果显示:菌株D5A在pH范围为4-10的四种培养基中的均能正常生长,说明菌株D5A具有较强的酸碱耐性。D5A的生长随盐含量的增加逐渐受到抑制,但在9%盐浓度的环境下,菌株D5A的OD值仍为1.2,且能产生一定量的IAA,表现出较强的耐盐性。在实验室条件下设计了试管琼脂试验,结果显示:高羊茅根系总长度、根表面积、根尖数和根平均直径,经接种D5A菌处理较对照分别增加了104.6%、29.1%、146.9%,根平均直径降低了40.7%。接种S-B菌的处理较对照分别增加了80.1%、0.5%、73.1%,根平均直径降低了40.0%。菌株D5A和S-B在不同程度上都促进了高羊茅根系的发育,对高羊茅在盐胁迫条件下的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D5A促进效果更为显著。通过盆栽试验,本文在研究高羊茅对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效果的影响的基础上,探讨了植物修复和微生物强化的植物对土壤中石油污染物的净化作用。盆栽试验中结果显示:高羊茅+D5A处理组修复后土壤中总石油烃含量降低了66.4%,而对照组为51.2%。接菌处理组的生物量、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及降解土壤中石油烃效率高于不接菌处理组,菌株能促进高羊茅在石油污染土壤中生长,根际促生菌D5A的促生效果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