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造林能够减缓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一项关键措施。尽管造林在陆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化学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其对土壤pH值的影响仍不清楚。本研究通过文献检索,收集了166篇1082个实验点建立数据集。利用该数据集解析造林前后土壤pH值的变化特征,并拟合土壤pH变化值与主要影响因子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利用随机森林建立了造林后土壤pH变化值与气候、地形、土壤性质等因子的预估模型,预测了宜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D1000600);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08085QC14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造林能够减缓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一项关键措施。尽管造林在陆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化学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其对土壤pH值的影响仍不清楚。本研究通过文献检索,收集了166篇1082个实验点建立数据集。利用该数据集解析造林前后土壤pH值的变化特征,并拟合土壤pH变化值与主要影响因子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利用随机森林建立了造林后土壤pH变化值与气候、地形、土壤性质等因子的预估模型,预测了宜林地造林5年、10年、20年后土壤pH变化值的动态空间分布,分析了土壤pH变化值的区域性差异。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造林后土壤pH值显著降低了0.23。造林后土壤pH值在寒带和温带中的下降幅度大于热带,土壤pH下降值分别为-0.28、-0.29和-0.08。湿润地区土壤pH值显著下降,干旱地区土壤pH值无明显变化。四种造林类型的土壤pH值均显著下降,且农田转变为次生林时土壤pH值下降最大。土壤初始pH值是影响土壤pH值变化的重要因子。初始pH值范围为6-7时,造林后土壤pH值下降最多,下降了0.45。造林后土壤pH值的下降程度随造林年限的增加而增加,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2)单因子拟合结果表明:年平均温度(MAT)与造林后的土壤pH变化值(ΔpH)正相关,拟合表达式为ΔpH=0.02×MAT-0.19。年平均降雨量(MAP)与ΔpH呈凸性关系,拟合表达式为ΔpH=-3.77×10-7×MAP2+1.06×10-3×MAP-0.55。土壤初始pH值(ipH)与ΔpH呈凹性关系,拟合表达式为ΔpH=0.002×ipH2-0.21×ipH+1.15。土层深度(sd)与ΔpH正相关,拟合表达式为ΔpH=0.006×sd-0.17。林龄(year)与ΔpH负相关,拟合表达式为ΔpH=-0.004×year+0.17。(3)基于随机森林,利用年平均温度、年平均降雨量、坡度、坡向、土壤有机碳、黏粒、土壤初始pH值、土层深度、林龄9个变量,建立造林后土壤pH变化值的预估模型,解释度为71%。影响因子的重要性排序为年平均降雨量>土壤初始pH值>林龄>年平均温度>坡度>土壤有机碳>黏粒>土层深度>坡向。利用预估模型,分别绘制了未来宜林地造林5年、10年和20年后土壤pH变化值的空间分布图。(4)模型预估结果表明,宜林地造林5年、10年和20年后土壤pH值分别下降了0.049,0.082和0.24。宜林地造林后土壤pH变化值在区域间存在显著差异,宜林地造林5年、10年和20年后,欧洲土壤pH值降低最多,下降值分别为-0.054,-0.089,-0.27。其次为北美洲,下降值分别为-0.049,-0.083,-0.25。南美洲下降最少,下降值分别为-0.042,-0.069,-0.20。大洋洲、非洲和亚洲之间没有差异。
其他文献
土壤养分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对林木生长和养分循环起着主要的控制作用,其含量空间分布的详细信息对土壤养分维持至关重要。本研究以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林和大别山山核桃(Carya dabieshanensis)林为研究对象,分析气候、地形、母岩、林分结构和管理措施对382个样地(312个天目山区样地和70个大别山区样地)0-30cm土壤大量元素(土壤有机碳(SOC)、水解氮(HN)
驱动桥壳作为大功率拖拉机主要的承载部件之一,其可靠性水平直接关系到整车的可靠性水平,并且基于传统经验设计的拖拉机驱动桥壳相对保守,驱动桥壳的强度、刚度出现过度富裕,材料存在冗余的情况,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基于此,本文根据某型号大功率拖拉机驱动桥壳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分析基础上,通过有限元方法对驱动桥壳静态、动态特性进行分析。提取驱动桥壳的固有频率以及不同工况下的强度、刚度、疲劳寿命和安全系数等性能参数
使用便携式近红外(901~1 650 nm)和可见光(400~900 nm)光谱仪结合多变量分析方法无损检测水稻水分含量,选用100种不同品种的水稻并采集其光谱信息,其中粳稻52种,籼稻34种,糯稻14种。采用GB 5009.3—2016中的直接干燥法测定每种水稻样本的水分含量。利用蒙特卡洛偏最小二乘法(MCPLS)剔除水稻样本中的异常值,基于近红外和可见光光谱的数据集分别剔除8个和4个异常值。采
薄壁组织对杉科木材商品价值、利用范围及使用寿命均具极其重要的意义,但其在种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就此开展比较研究非常必要。本文以较为常见的杉科4属中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池杉(Taxodium ascendens)为研究对象,从薄壁细胞解剖特征、薄壁组
杨树(Populus L.)在我国造林、生态保护和园林绿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杨树常常遭遇一些生物及非生物胁迫。其中干旱胁迫对杨树的生长发育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导致其生长延缓、分布范围减小、生产力降低甚至死亡。因此,培育出具有抗旱特性的新品种是目前杨树育种工作的重要方向。目前,分子育种被认为是一种非常具有前景的育种策略。Di19(Drought-induced19)
基于可再生生物质资源开发可持续材料受到广泛关注。植物油是最丰富的可再生资源之一,因来源来丰富、价格低廉及可生物降解性等优势,已成为化工行业有望替代石化产品的绿色环保原料之一。然而,植物油分子的疏水本质与分子链中不饱和双键的存在,致使其难以采用经典乳液聚合获得高转化率、稳定性良好的水性高分子材料,阻碍了其实际应用。本文以木本油脂-乌桕梓油为原料,针对植物油单体转化效率低及乳液稳定性差的问题,提出了利
动物丝是一种来源广泛具有生物相容性且可持续发展的天然蛋白纤维,其丝蛋白基材料的应用在近几十年的研究中受到广泛关注。然而,不同动物丝的介观结构存在差异,这些介观结构在不同溶剂体系中的传递和保留影响了最终丝蛋白基材料的性能和应用。因此,本文详细解析了桑蚕丝(BS)、柞蚕丝(AS)和白蛾丝(HS)的形貌和结构,并采用Na Cl O、Ca(NO3)2、和Li Br的溶解体系探究了它们对不同溶剂体系的响应性
蜘蛛是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蜘蛛目一类动物的总称,其种类繁多,是生态系统中随处可见物种,且是重要的生物防治材料。蜘蛛病原真菌,是以寄主为蜘蛛的一类病原体。蜘蛛病原真菌物种繁多、数量丰富,分布极广,然而,针对其物种多样性系统性研究,国内尚无相关报道。本实验以蜘蛛病原真菌为研究对象。对采集标本上病原真菌进行分离、纯化和鉴定。结合经典的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分类方法,依据最新的虫生真菌分类系统,确定蜘蛛病原真菌的
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是世界检疫害虫,原产于北美,寄主范围广泛,每年都会造成巨额的经济损失,是仅次于松材线虫病的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目前针对美国白蛾的防治手段主要为化学防治。病原真菌是林业害虫的重要防控资源,随着生物防治日益受到重视,积极开展病原真菌与宿主相互作用研究对促进生物防治的效果提升和开发新型防控技术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上述背景,本文拟针对美国白蛾开展如下研究:美国白蛾
具有刺激性响应性的嵌段聚合物,由于其在药物运输系统和纳米反应器等领域具有的潜在应用而备受人们的关注。利用各种刺激条件,如温度、p H、光等可以有效地诱导聚合物纳米胶束发生形貌转变,使其能够用于不同的应用条件。但是,受限于刺激反应的灵敏性和较难实现可控的胶束融合及解散,使得纳米粒子的形貌转变过程很难控制。因此如何控制刺激响应性嵌段聚合物的形貌转变,已成为研究学者的聚焦点。本文利用生物可降解的纤维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