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下颌骨缺损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一种硬组织缺损,传统的修复方法有骨代用品植入、异体骨移植、自体骨移植等。但以上的方法都存在着自身难以克服的缺点和弊端。牵张成骨是上世纪发展起来的一种矫形外科技术,最早应用于长骨的牵张,自1992年McCarthy引入到口腔颌面外科领域,由于口腔颌面部骨骼解剖结构及功能的特殊性,该技术在颅颌面骨畸形及颌骨缺损的修复中得到很大的发展和飞跃。但是该技术存在着周期长,治疗期间病人生活质量差,成骨质量不稳定等缺点,特别是随着功能性外科和强调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学术的发展,对牵张成骨的速度,牵张器的设计以及成骨质量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内置式三焦点牵张成骨就是从牵张器本身加以改进应用于牵张成骨中,排除外界其他促成骨因子的作用,通过加快自身牵张速度,减少周期,并采用内置式设计,极大提高患者治疗期间生活质量。目的1.在离体实验中研究设计下颌骨内置式三焦点牵张器,评价其牵张可行性。2.建立内置式三焦点牵张成骨的实验动物模型,通过自身对照实验,检测牵张区的成骨情况,为后续进一步实验奠定基础。方法与结果1.离体实验中内置式三焦点牵张器的设计研究方法:参照国际牵张标准和Lilizarov法则提供的每日最佳牵张速度,选择牵张中轴,旋转一圈牵张0.5mm,在技术已成熟的两焦点牵张器上再添加设计一个输送盘,形成双输送盘结构,在中轴上采用双螺纹车纹技术,即旋转中轴时两输送盘同时相对运动同样距离,结合羊下颌骨的实际情况选择牵张部位,设计牵张器大小,构造。结果:在离体实验中,牵张器附着紧密,固位稳定,牵张方便,符合Lilizarov法则牵张要求。2.内置式三焦点牵张成骨的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健康成年实验用羊(普通级,4只,雌雄不限),以我们课题组按国际牵张器标准自行设计加工的内置式三焦点牵张器为牵引装置,采用普通级实验用羊自身双侧下颌骨对照的方法,在一侧下颌角至下颌升支部位建立骨缺损,建立内置式三焦点牵张成骨的实验动物模型。术后第八天开始牵引(0.5mm/次*2),牵引长度为14mm。8周后处死取材,进行X线、硬组织切片、组织学检测、电镜扫描、四环素荧光标记及骨密度测定。结果:实验羊均存活,X线显示缺损修复,HE染色见骨小梁按牵张方向排列,成骨细胞活跃,骨密度与对照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四环素标记显示新成骨区标记带多且宽,电镜扫描显示缺损修复区多为编织骨,骨陷窝成熟。结论内置式三焦点牵张成骨的实验动物模型建立是完全适当可行的,可以快速修复骨缺损,牵张方便且对面容影响小,大大提高了生活质量,成骨质量较好,满足了目前国内外对牵张成骨的要求,对于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有重要的基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