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重點在研究“修竹園主人”陳湛銓(1916-1986)這位“香港學者熟知的不寻常人物”,並就傳統知人論世的觀點探討其詩作;而切入角度是以陳湛銓作為香港當代古典文學中,在學術造詣與振興文教之心志上,繼承了晚清翰苑名流的指標性人物,為第二代文化移民代表,由此以見證傳統文學如何在香港得到延續與發展;同時並由此探討在新文學運動下白話風行,世風丕變;舊體文學面對存亡絕續,在香港這邊陲之地,一個傳統文化人如何逆潮流地以“霸儒”疾惡形象,在艱苦的環境中奮勇掙扎,傳揚舊學。本文結合陳湛銓其人和其詩兩部份作雙線研究:首四章研究其生平、時代及其作品等背景资料;第一章為導論,交代研究動因和學術價值;第二章從時代背景方面考其師承與交遊,探討時代、個人際遇,以至師友間交往,如何轉化為詩歌創作之動力,並以此見其性情;第三章則嘗試整理其浩如煙海的學術專著類目,以了解何以其詩被認為是“學人之詩”;第四章則探討其詩之存佚情況及分期,作為下文研究基準;由此更發現其人去古未遠,而作品卻散佚殆半之現象,既是性格使然,亦關涉到其看待作品之態度,以見為何其門人之多而研究卻極少。第二部份則從第五到第八章,共分四個專章直接對“修竹園詩”作探討;分別對詩歌之藝術淵源、創作理念、思想内涵與文化品格,以及其藝術特色等項進行深入研究。在詩歌之藝術淵源方面,以其生逢亂世,又心懷天下,故其詩除步武唐宋諸賢外,受元好問詩歌影響最大;在創作理念上,則特別強調“積學”才能成就好詩,異常重視以詩歌作為“戡姦除惡”的社會功能,所以亦從而提出詩歌應該少寫風景,而多用來敘事;此外,其詩另一特色是好以詩歌發議論,包括極多政論、史論、詩論,其中最出色的是“詠史詩”,以表現其獨特之“霸儒”形象,及其感情豐富和愛憎分明的個性;至於以《易》入詩和“以文為詩”,則為其詩常見之藝術特色。第九章則綜論其人其詩之影響,最後得出結論,從而確立其在當代香港古典文學上之地位;至於在研究過程中曾經著力之资料,則入於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