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强脉冲光治疗干眼对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3月期间,于沈阳何氏眼科医院门诊诊断为睑板腺功能障碍(meibomian gland dysfunction,MGD)相关的干眼患者64例(128眼),年龄36.09±11.13岁,男性25人,女性39人。每隔3周对患者进行一次SOLARI系统(Lutronic Corporation,Ilsan,Korea)的强脉冲光(intense pulsed light,IPL)治疗,一共2次。治疗区域包括双侧眶下自鼻侧至颞侧的面颊部皮肤。目标治疗区域接受共12个点位的IPL治疗,每一次探头的治疗接触点保持连续或有轻微重叠以覆盖整个治疗区域。试验采用自身对照的研究方法,分别于治疗前(基线)以及治疗后的第21天以及第42天进行相关的临床眼科检查作为评估指标。收集全部检查结果作为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临床评估指标包括:基线及治疗后第21天和第42天的主观调查问卷和眼科检查,包括眼表疾病指数量表(OSDI)、视觉质量问卷(QOV)、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NITBUT)、泪膜脂质层分析(TFLL)、睑缘形态评分,睑板腺分泌功能及分泌物性状评分,角膜荧光素染色(CFS)、结膜充血眼红分析(CH),最佳矫正视力(BCVA),角膜内皮细胞计数(ECC)和眼内压(IOP)等。要求所有患者在研究过程中不能接受或使用任何局部或全身性的干眼或睑板腺功能障碍相关的其他治疗方式。结果:治疗前后,64名患者(n=128眼)OSDI评分降低,治疗前(35.49±21.43),治疗后第42天(24.01±15.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昼夜QOV评分提高,治疗前白天QOV(8.30±1.40),第42天白天QOV(9.14±0.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夜间QOV(7.36±1.52),第42天夜间QOV(8.07±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IBUT提高,治疗前(9.68±5.51秒),治疗后42天(18.11±5.01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睑板腺分泌物质量与分泌功能均有所改善,治疗前睑板腺分泌物质量评分(2.17±0.77),治疗后42天(0.82±0.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睑板腺分泌功能评分(2.11±1.13),治疗后42天(0.97±0.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脂质层有明显改善,治疗前(3.61±0.50),治疗后第42天(1.93±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患者视觉质量改善,治疗前QOV评分:眩光(1.24±0.59)、光晕(0.15±0.17)、视觉朦胧(1.20±0.15),视物模糊(2.12±0.27),治疗后第42天时:眩光(0.93±0.45)(P<0.05)、光晕(0.05±0.50)(P<0.05)、视觉朦胧(0.31±0.15)(P<0.05)和视物模糊(0.18±0.27)(P<0.05)较基线相比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角膜荧光素染色、眼红分析(CH)在治疗后第42天改善不显著,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觉质量问卷中,星芒、视物变形和视物重影的症状在治疗前后没有显著改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患者最佳矫正视力、眼内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在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患者在整体治疗及观察期间均无任何不适主诉,无任何并发症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强脉冲光治疗可以有效改善睑板腺功能障碍相关的蒸发过强型干眼患者的视觉质量;改善干眼引起的不适症状,有效改善睑板腺功能,提高泪膜的稳定性;IPL治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