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多年来焉耆盆地植被面积变化研究——基于遥感影像的NDVI分析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000meng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焉耆盆地,是一个干旱区内植被覆盖面积较为广阔的半封闭盆地,其植被的覆盖变化直接控制和影响着区域内的生态安全、能量和物质的转换、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方面。随着人为活动的影响和范围逐渐扩大,对环境特别是地表植被情况影响较为显著。因此本文在TM、ETM遥感影像、DEM数据的基础上,以植被指数作为出发点,应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技术手段和研究方法,对焉耆盆地植被覆盖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首先,以植被指数阈值这一重难点作为突破口,确定其取值并以此为基础,分析盆地内部植被覆盖的年均变化特征;其次,根据植被指数与时间的关系,对盆地内所有植被进行统一等级划分,并借助等级间相互转换分析研究区内植被动态变化过程;最后,通过对两片以湿地为主的天然植被区域进行植被覆盖空间变化分析,验证分析结论,并进一步探索天然植被(湿地)内部的变化机制。  空间分析结果表明:(1)焉耆盆地的植被总面积在1998-2011年间总体变化较为平稳,且平稳中呈略微好转趋势。最小植被面积出现在1999年的2963.9km2,最大植被面积出现在2011年的3624.1km2;(2)1998-2006年间,为植被退化阶段;2006-2011年间,为植被改善阶段。焉耆盆地植被面积的变化,一方面是因为自然气候的变化,另一方面则与人为活动有关;(3)焉耆盆地植被大多集中在Ⅱ、Ⅲ级植被上,Ⅱ、Ⅲ级植被之间的转移量最大,变化最为显著;(4)湿地分区(小湖区及黄水沟区)总体变化规律与焉耆盆地类似;(5)湿地分区(小湖区及黄水沟区)在1998年至2011年间是一个植被先退化后改善的过程,其中靠近大湖区的湿地植被稳定性较高,相比会较快恢复。
其他文献
本研究以塔里木河干流的荒漠河岸林植物胡杨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地下水位资料和干流各月径流量数据,采用回归分析、相关分析及M-K检验等数理统计方法。(1)通过对阿拉尔水文站、新
学位
学位
据2005年湖北省第三次遥感数据解译和普查结果显示湖北省共有水土流失面积5.59万km2,其中轻度以上侵蚀量占流失面积的87.9%。在这样的背景下,财政部、水利部确定了2013-2017年国
汽车产业是产业关联度高,规模效益明显,资金和技术密集的重要产业。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汽车产业空间格局在市场化和全球化力量的共同影响下发生了显著变化。学界对汽车产业的
20世纪80年代后期,人文地理学开始关注对人的研究,对人的行为及个人与空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迅速增多,生活空间已成为人文地理学透视人地关系变化的新视角。当今中国,城市化快速
垃圾渗滤液主要组分中含有大量的溶解性有机质(DOM)和重金属,而溶解性有机质作为有机质中最活跃的组分,含有羟基、羧基、羰基、氨基、酰胺、酮、咪唑和氢硫基等多种活性官能团,能与多种重金属络合,改变重金属的活性,影响重金属的迁移转化。渗滤液DOM通过淋溶对周围水体和土壤环境中重金属的迁移起着关键作用,且渗滤液中的重金属多与DOM相关。本研究采用现代光谱学技术研究渗滤液DOM与重金属Cu、Cd的结合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