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焉耆盆地,是一个干旱区内植被覆盖面积较为广阔的半封闭盆地,其植被的覆盖变化直接控制和影响着区域内的生态安全、能量和物质的转换、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方面。随着人为活动的影响和范围逐渐扩大,对环境特别是地表植被情况影响较为显著。因此本文在TM、ETM遥感影像、DEM数据的基础上,以植被指数作为出发点,应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技术手段和研究方法,对焉耆盆地植被覆盖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首先,以植被指数阈值这一重难点作为突破口,确定其取值并以此为基础,分析盆地内部植被覆盖的年均变化特征;其次,根据植被指数与时间的关系,对盆地内所有植被进行统一等级划分,并借助等级间相互转换分析研究区内植被动态变化过程;最后,通过对两片以湿地为主的天然植被区域进行植被覆盖空间变化分析,验证分析结论,并进一步探索天然植被(湿地)内部的变化机制。 空间分析结果表明:(1)焉耆盆地的植被总面积在1998-2011年间总体变化较为平稳,且平稳中呈略微好转趋势。最小植被面积出现在1999年的2963.9km2,最大植被面积出现在2011年的3624.1km2;(2)1998-2006年间,为植被退化阶段;2006-2011年间,为植被改善阶段。焉耆盆地植被面积的变化,一方面是因为自然气候的变化,另一方面则与人为活动有关;(3)焉耆盆地植被大多集中在Ⅱ、Ⅲ级植被上,Ⅱ、Ⅲ级植被之间的转移量最大,变化最为显著;(4)湿地分区(小湖区及黄水沟区)总体变化规律与焉耆盆地类似;(5)湿地分区(小湖区及黄水沟区)在1998年至2011年间是一个植被先退化后改善的过程,其中靠近大湖区的湿地植被稳定性较高,相比会较快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