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11月在巴黎举行第十七次会议通过了《世界遗产公约》:具有突出和普遍价值的自然景观只有经过严格的审查程序后,才能成功登录《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自然遗产。由于自然遗产具有极高的自然美价值,进入《世界遗产名录》后成了旅游标示物,因此世界各国纷纷利用世界自然遗产发展国际旅游业。但在利用方式上存在偏差,旅游利用对世界自然遗产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这与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的宗旨发生了冲突,从而使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陷入两难困境。如何走出两难困境?通过对中国武陵源和美国国家公园两个案例的分析,我们认为,两难困境的实质是一个美学问题,关键在于如何应用美学方法解决这一难题。生命美学关于自然美的理论为我们认识和利用世界自然遗产的自然美价值提供了理论资源。受“审美场”理论的启发,我们对世界自然遗产地进行空间划分,将世界自然遗产确定为“自然审美场”,世界自然遗产地为“娱乐审美场”,并这两个审美场和谐互补,从而达到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和旅游利用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