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急性心肌梗死(AMI)引发的猝死现象频发,大多数病人在发病后6小时,甚至1小时内死亡。常规的HE染色在心肌缺血至少6小时后才会出现光镜下的形态学变化(如心肌纤维波浪样变,炎细胞浸润,心肌细胞嗜酸性增强等)。而在法医学实践中,AMI猝死者死后常规检查除可见冠状动脉及其分支存在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外,由缺血性损伤因素所致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很难检出,使早期心肌梗死的死后诊断成为法医病理学鉴定的难点。急性心肌缺血早期心肌细胞内多聚ADP核糖合成酶1(Poly (ADP-ribose) Polymerase,PARP-1)被激活而可诱导心肌细胞中某些蛋白质发生聚ADP核糖化,即PAR形成,同时PARP-1被蛋白激酶裂解而形成P89片段。因此本实验采用IHC技术和Western Blot技术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早期不同时间点心肌细胞内的PAR和P89片段的表达情况进行观察,以期寻找其表达规律,用以辅助AMI引起的心源性猝死(SCD)的死后诊断。方法:健康SD大鼠80只,重250~300克,雌雄不拘,随机分为缺血组(A组)和假手术组(S组)。采用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的方法建立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缺血组大鼠分别于结扎LAD后0.5h、1h、2h、4h及6h处死取材,假手术组大鼠只在LAD下穿过缝线而不结扎,分别于术后0.5h、1h、2h、4h及6h处死取材。常规制作石蜡切片,用HE染色观察大鼠心脏的组织病理改变,并用IHC方法观察心肌组织中PAR及P89片段表达的变化;用Western Blot方法测定P89片段表达情况。采用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结果:1HE染色:各假手术组心肌细胞结构清晰,胞核蓝染,未见明显异常的形态学改变。急性心肌缺血2h之内仅见部分心肌细胞间质轻度水肿,偶见心肌纤维嗜酸性增强,4h组可见间质少量炎细胞浸润,心肌纤维肿胀及波浪样变,但未见显著细胞坏死;6h组偶见心肌纤维断裂和心肌收缩带坏死。2IHC染色:2.1缺血后不同时间点缺血心肌PAR表达情况假手术组:心肌细胞胞核中PAR未见阳性表达;缺血组:心肌细胞胞核在急性缺血0.5h时即有PAR弱阳性表达,其散在分布于心内膜下,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PAR阳性细胞核数量明显增加,表达区域进一步扩大,缺血2h时进展至心肌中层,至缺血6h时PAR的表达达到高峰,阳性表达区域累积缺血区心肌全层。各组大鼠非缺血区心肌细胞核未见P89片段的阳性表达。2.2缺血后不同时间点缺血心肌P89片段表达情况假手术组:心肌细胞胞核中P89未见阳性表达;缺血组:急性心肌缺血0.5h后缺血区心肌细胞胞核中P89片段表达呈弱阳性,散在分布于心内膜下,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P89片段阳性细胞核数量明显增加,表达区域进一步扩大,缺血4h时进展至心肌中层,至缺血6h时PAR的表达达到高峰,阳性表达区域累积缺血区心肌全层,各组大鼠非缺血区心肌细胞核未见P89片段的阳性表达。3Western Blot结果:P89片段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急性心肌缺血组0.5h后P89片段表达明显增加且其表达强度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缺血6h时达到高峰。结论:PAR及P89在急性心肌缺血0.5h后即有阳性表达,两种物质表达强度有随着缺血时间延长而逐步增加的趋势,表达范围由心内膜逐渐向心肌纤维扩散,最后累计心肌全层。两个指标的敏感性高,在急性心肌梗死死后诊断的法医学实践中可作为参考指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