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律必有漏洞。法律漏洞是不能避免的,法律漏洞问题一直是司法实践的重要难题。法律漏洞的探讨是永无止境的。近些年来,我国对法律漏洞及相关理论越来越重视。本文从法律漏洞的一般理论出发,分析众多学者对法律漏洞内涵的定义,包括法律漏洞不圆满性和违反计划性的特征,区别法律漏洞与法律解释、法外空间的界限,剖析出法律漏洞的范围。法律漏洞是客观存在的,是主客观共同作用的结果。法律漏洞存在与否的争议,是理论界争议的焦点。通过区分法律漏洞的类型可以更清晰的认识法律漏洞存在的问题。如何认定法律漏洞及漏洞填补是不可避免的,各种漏洞填补方法显得尤为重要。但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法律漏洞填补,法官可以运用类型化思维明确选择对应的填补方法。具体而言,法律漏洞的分类有法律体系内的法律漏洞和法律体系外的法律漏洞。法律体系内的法律漏洞有类推适用、目的性扩张、目的性限缩填补;法律体系之外法律漏洞基于法律原则、习惯等填补。通过区分法律漏洞的类型和法律漏洞的不同填补方法,总结出司法实践中的漏洞填补规律。法官可以选择一种填补方法,也可以选择多种填补方法。我国司法实践中的漏洞填补,不但有丰富的案例指导制度,而且还有大量的司法解释。案例指导制度是法官漏洞填补的参考,司法解释制度是法官漏洞填补的依据,两者互为补充。法律漏洞填补充分体现法官的裁量权,“权利使人腐败”,同时也要对法官的裁量权予以限制。法官的公正裁判是维护当事人权利的最后一道防线。法官仅掌握漏洞填补技术是不够的,还必须对漏洞填补案件的判决理由充分论证。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司法解释、发布的指导案例,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应该仔细研读,归纳相似案件的判决经验。法律漏洞问题的研究可以学习外国的实践经验,有关法律漏洞的理论也可以借鉴外国学者的研究,但很少有基于中国司法实践的总结性研究,也缺乏能有效解决当今中国法律漏洞问题的理论。因此,本文以法律漏洞的类型、认定及其填补为出发点,结合我国司法实践中的漏洞填补,总结出适用于中国司法实践的漏洞填补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