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考察温度对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鳊鱼Parabramis pekinensi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花鲢Aristichthys nobilis,白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以及建鲤Cyprinus carpiovar Jian的幼鱼常规代谢率(RMR)、临界氧压(Pcrit)以及鳃部形态结构的影响,首先将6种幼鱼分别驯化在10℃、15℃、20℃、25℃、30℃条件下2周。之后分别用密闭呼吸室测定代谢率并以双线法计算Pcrit。在每个温度组分别选取每种实验鱼3条,取右侧第二鳃弓做扫描电镜检查。旨在揭示栖息于不同水层的温水性鲤科鱼类其耐低氧能力受环境温度的影响的机制,为三峡库区鱼类资源保护提供有价值的资料。研究结果:1.温度和鱼种对常规代谢率的影响温度和鱼种对6种鲤科鱼类幼鱼的常规代谢率有显著影响(交互作用P<0.05)。所有实验鱼的常规代谢率随温度上升(10℃、15℃、20℃、25℃、30℃)而上升,且上升速率和幅度因种而异。在大多数温度条件下,各实验鱼种之间常规代谢率差异显著(P<0.05);仅在25℃时,除花鲢以外,各鱼种的常规代谢率处于同一水平。同一鱼种内,温度对常规代谢率的影响显著(P<0.05),且影响因鱼种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规律。2.温度和不同鱼种类对Pcrit的影响温度和不同鱼种类的实验鱼对Pcrit影响显著存在交互作用(P<0.05)。在各个温度下,Pcrit表现出高低两种水平;不同鱼种对Pcrit的影响显著(P<0.05):在绝大多数温度组(10℃、15℃、20℃、25℃),花鲢、白鲢和建鲤的Pcrit显著低于中华倒刺鲃,鳊鱼和草鱼;在30℃时,除了中华倒刺鲃以外,所有实验鱼的Pcrit处于一个相近的水平。在同一鱼种内,温度对Pcrit的影响表现出3种类型:随着温度的升高,1)中华倒刺鲃的Pcrit从17.05±1.25 (torr)升高至24.82±1.80 (torr),表现出明显上升的趋势(P<0.05);2)鳊鱼和草鱼的Pcrit分别从29.20±4.33 (torr)和21.70±2.51 (torr)下降至16.70±0.91 (torr)和15.37±1.09 (torr),呈显著下降特征(P<0.05);3)白鲢和建鲤的Pcrit虽然在整个温度区间不受温度变化的影响(P>0.05),但在不同温度区间内有着不同的变化趋势:20℃之前,其Pcrit随温度升高而上升;20℃之后,其Pcrit随温度升高而降低。花鲢的Pcrit变化趋势与白鲢及鲤鱼类似,然而在整个温度区间其Pcrit变化差异显著(P<0.05)。3.温度对鳃部形态结构的影响我们首次发现草鱼、白鲢和花鲢的鳃部在变化的温度中具有可塑性。在低温时(10℃)它们的鳃丝都埋藏在间质细胞中,而使整体鳃丝表现出“棒状”的外形;随着温度上升,间质细胞逐渐凋亡,使鳃丝暴露,渐渐转变为正常的鳃丝结构特征。而中华倒刺鲃,鳊鱼以及建鲤的鳃部则不具备类似的可塑性;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它们的鳃丝没有出现明显的变化。以上结果表明:1.鲤科鱼类的常规代谢水平率随环境温度的升高而上升;但升高的幅度和速率与鱼种的生活习性有关。绝大多数实验鱼的常规代谢率在25℃时处于同一水平。这说明温水性鲤科鱼类的最适温度可能为25℃。2.实验中的6种鲤科鱼类Pcrit对温度的反应各不相同,呈现出随温度升高而升高;降低及相对保守等3种类型;而且这些鱼类在自然界分布与Pcrit无关;3.鳃部的可塑性与Pcrit的变化无明显关联,摄氧与维持离子平衡的权衡可能是促使鱼类进行低温下鳃部结构改变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