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新的高度,明确提出今后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四项任务,其中第一项就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对未来一段时间内某一区域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所作的的总体布局和安排,对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地区经济、社会、生态和谐健康发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 本文以滦平县为研究区。首先采用生态足迹模型法对规划实施期间(2010-2014)的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计算了规划实施期间的生态盈亏、万元GDP生态足迹、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和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进而对规划实施期间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其次,计算分析了规划近期目标年的生态成效,然后对规划实施期间的生态赤字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滦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的措施和建议。 研究结果如下: (1)滦平县在2010-2014年间滦平县人均生态足迹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从2010年到2014年增长了14.24%;滦平县人均生态承载力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从2010年到2014年减少了6.21%;滦平县在2010-2014年间均处于生态赤字状态,并且生态赤字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从2010年到2014年增加了50.91%,说明滦平县处于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另外,滦平县人均生态足迹需求以草地为主,其次为耕地、化石能源用地,而滦平县人均生态承载力以林地为主,其次是耕地、建设用地,研究区的生态足迹供需存在严重的不平衡。2010-2014年间滦平县万元GDP占用的的生态足迹呈下降趋势,从2010年到2014年下降了31.65%。滦平县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在波动中缓慢升高,2010-2014年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提高了5.1%,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多样性指数的同时增加,使得滦平县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明显提高,2014年较2010年提高了20%。 (2)滦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取得了一定的生态成效。滦平县规划近期目标年人均生态承载力达到0.9151hm2,将其与2014年实际人均生态足迹进行比较,人均生态赤字达到0.8668hm2。 (3)从人均生态赤字与各项影响因素的相关程度来看,城市化因素和经济因素对人均生态赤字的影响程度较大,存在着极显著的关系;其次是人口因素;土地利用因素对人均生态赤字的影响较小。 (4)最后提出滦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的建议。 本文基于生态足迹模型对滦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的研究,提出了滦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的建议,为滦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提供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