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需要”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范畴。需要的发展及其满足关系着人自身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哲学中对人的需要的关注古已有之,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多数学者都是从人性的角度来理解需要的,而且很少有人专门研究需要。近年来需要问题引起了更多学科的关注,很多学科都有对需要的界定和研究,试图给需要下定义。但需要本身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人的本质、人的活动、人的发展及社会的发展等问题,很难用一个具体的概念来表达清楚,尤其是不能从抽象人性的角度给需要做简单的界定。与以往的哲学家、经济学家不同的是,马克思是以政治经济学的经验事实为基础,从现实的具体的人出发,通过考察需要与生产、劳动、社会关系等概念的关系来分析和论证需要的产生、发展及其满足,从社会关系的角度、从历史生产过程的角度来理解人的需要。马克思从实践观点出发,在资本论的视域中分析人的需要,从资本批判、社会批判的角度来分析和研究人的需要,尤其反对把人的需要做抽象化、简单化的理解。需要问题是马克思毕生都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马克思关心的是现实社会中人的生存、解放与发展问题,所以就离不开对人的需要问题的研究。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西方哲学和西方经济学对需要问题的研究成果,把需要放在社会历史进程中来考察,使需要范畴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马克思需要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莱茵报》时期和《德法年鉴》时期的初步提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的初步形成,《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期的基本形成,《资本论》及其《经济学手稿》时期的丰富和完善。这四个时期也是马克思整个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四个重要阶段,所以需要问题是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线索,在马克思的整个思想发展中都占有着重要的位置。马克思所理解的需要的主体是社会历史中存在的人,需要也必然是现实的人的需要,而不是抽象化、神秘化的需要。人首先要满足自己“正常”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就要进行对象化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不仅是满足需要的手段,活动本身也是人最重要的需要。人不能离开社会孤立存在,人是社会化的存在,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必然结成社会关系,于是就产生了社会关系的需要。因此马克思的需要概念的内涵可以界定为:需要是人“正常”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需要是对象化实践活动的需要、需要是社会关系的需要。这三方面需要是层层递进的,又是同时存在,缺一不可的,统一在主体人之中。所以说人的需要范畴是价值范畴、实践范畴、关系范畴三者的统一。人的需要不会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而是具有无限的发展性,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丰富,而生产力的发展背后是社会实践活动的无限发展,满足了第一个需要的实践活动又会引起新的需要,新的需要又会通过新的实践活动去满足,这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所以说需要只能相对地得到满足,就是说在某一发展阶段内,需要能够得到满足;但是从需要的总的发展过程来看,需要又是永远不能得到满足的,人们的实践活动也是在需要——满足——新的需要——新的满足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的。从人的实践本性出发,在社会历史维度中来理解需要的产生、发展及满足,所以需要也同实践一样,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社会实践领域的不断扩大和社会文明的日益发展,需要也将成为一个不断发展和日益丰富的体系,从不同的角度,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把需要分为不同的类别。从需要的产生原因来看,可以把需要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根据对象及对象化的活动,主要把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需要分为必要需要和奢侈需要;从需要的主体来看,需要分为工人的需要和资本家的需要;按需要的层次由低到高的顺序,可以把需要分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历史离不开人,也就离不开人的需要,需要与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紧密相连,通过考察需要与生产、劳动、社会关系三者的关系,能进一步分析和厘清需要。首先看需要与生产的关系。需要与生产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需要决定生产,生产也决定需要;需要是生产的观念上的起点,而生产是需要的现实起点;需要是生产发展的动力,又会随着生产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而生产制造满足需要的材料,决定满足需要的方式,又在某种程度上由需要决定着生产的对象、规模、方向等。需要与生产的辩证统一构成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生产不仅指物质生产,还包括人自身的生产、社会关系生产和精神生产,四种生产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出现的,并且一直在为满足人的需要而服务,所以只有从人的现实存在、人的现实的需要、全面的需要出发,才能理解人类社会的全面生产,也只有考察了人类社会的全面生产,才能理解人的全面需要。其次看需要与劳动的关系。在历史中,需要与劳动不能分开来谈,人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就必须劳动,劳动不仅满足了人的需要,而且又创造了新的需要,新的需要又成为人们进一步劳动的根本原因。需要与劳动不仅共同构成历史的起点,而且又共同推动着历史的发展。所以需要与劳动不仅互相制约、互为前提,而且需要与劳动同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共产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并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最后看需要与社会关系的关系。一方面,需要是人们形成社会关系的动因和动力,并且人们总是在生产力和需要的一定发展阶段上发生交往的;另一方面,社会关系又决定着生产和需要。社会关系最初只是血缘关系、家庭关系,后来又出现了分工、交换等关系,在商品经济社会中,又产生了两种重要的关系,一个是货币关系、一个是资本关系。分工是交换的前提,交换是货币的前提,货币是资本的前提,而分工、交换、货币、资本都是人的社会关系,它们的产生都与需要有着密切的关系并在不同的阶段、以不同的方式满足着人们的需要。研究需要问题,不能离开社会历史背景空谈需要,所以要了解当代人的现实需要,就不能离开当代社会的时代背景。当今世界依然受控于资本的逻辑,国际资本的身影已经几乎遍布在世界每一个角落,所以,当今世界上已经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避开资本的逻辑而独善其身。所以,马克思的需要理论在当代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当代社会依然受控于资本的逻辑,而且更加深化。在资本逻辑的控制下,人们有很多需要都是不自由的,一方面是生产逻辑控制下的消费需要,另一方面是现代媒体操控下的政治需要,这些需要被体系和制度所利用。但也不必过于悲观,因为资本要发展,就不可能完全忽视人的需要,而是要考虑人的需要,按照人的需要来决定资本流动的方向、生产发展的趋势,即使其出发点仍是实现利润最大化。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把希望完全寄托于资本的自行发展,而必须要有反抗的意识。理论的反抗看似是最软弱的,但也可能是最有力量的,只要这个理论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因此,马克思不仅是领导工人实践的革命家,更是伟大的思想英雄,他的伟大就在于给了我们一个深入人心的理论,给了我们一种精神、一个信念、一个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