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稻曲病在世界水稻主要产区均有发生与分布,也是我国主要稻区普遍发生的一种病害。近年来随着水稻品种和杂交组合的变化,稻曲病危害日趋加重。本文对稻曲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稻曲病流行规律与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其结果如下:通过对碳源、氮源、无机盐、PH值4个方面的优化试验得到适合稻曲病菌生长最佳培养基配方。经生物学特性研究找出了稻曲病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8℃,最适pH值为6-7之间,最适碳、氮源分别是蔗糖和硝酸钙。病原菌在进行液体培养时,稻曲病菌很少产生分生孢子,只有培养后期漂浮在培养液表面的菌落可以产生大量的厚垣孢子。在进行固体培养时,无为、舒城和巢湖三地菌株在培养后期产生大量的成堆分布的厚垣孢子。稻曲病孢子田间捕捉结果表明:自8月5日(籼稻剑叶期)起即可捕捉到少量的孢子,直到8月31日孢子数量一直处于递增状态,其中8月31日的孢子数达到高峰,镜检孢子数达2012个,9月孢子数进入平稳期,日捕捉量在1400个左右。晴天孢子飞散的动态是昼少夜多,孢子飞散的最高峰为凌晨1:00-3:00,阴天孢子飞散的动态是昼夜持平,无明显差异。田间药剂筛选试验,明确了6%井岗霉素·240亿枯草蚜孢杆菌WP防治稻曲病的效果,以6%井岗霉素·240亿枯草蚜孢杆菌WP(120g/667m~2)的平均防效最好,达到74.4%。同时在桐城和凤台两地,从水稻剑叶露尖至齐穗扬花不同生育期施药,找出防治稻曲病的最佳时期,试验结果表明:在剑叶耳始见时期施药是防治水稻稻曲病的最适时期。另外,鉴定了安徽省17个后备水稻品种对稻曲病的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盐粳9号、80优226、天协1号、A01籼、绿粳糯6号表现为中抗,A03籼、扬粳636、A08粳则为感病品种,其余9个品种都表现中感。期间对省内水稻品种进行稻曲病普查,普查结果可以看出水稻两优系列品种多数较为感病,新两优香4表现一定的抗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