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西方建筑的文化及体系不断的渗入,我国传统建筑的发展面临着尴尬的处境。步入我国大部分城市,其建筑形制有着惊人的一致,高大的方形体块配以霓虹灯的闪烁形成了“千城一面”的建筑格局,充斥着古国浓郁的文化和地域性的特色。我国建筑大师吴良镛在《北京宪章》中指出:“建筑学是地区的产物,建筑形式的意义来源于地方文脉,并解释着地方文脉...现代建筑的地区化,乡土建筑的现代化,殊途同归,推动世界和地区的进步与丰富多彩。”[1]大力发展中国传统建筑和地域性建筑是建筑界的一个新的方向,文化的传承与地域性特色的发展必将成为建筑发展的新思潮。2012年,有着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奖”首次落户中国,本土建筑师王澍获此殊荣。王澍获奖,在建筑界掀起巨大浪潮,建筑各界人士纷纷将目光投向这个默默在改建废旧建筑工地上工作长达10余年的建筑师身上。面对获奖,王澍表现淡定,他的国际化视野和对传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或许早已告知他获奖必然。王澍获奖令人欣喜,但是在其获奖背后的中国建筑界的发展现状让人担忧,在西方文化的侵蚀,政府政策不完善以及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民族性、传统性、地域性的建筑文化逐步消亡,事态的严峻足以引起所有人的反思,复兴本土,让建筑回家迫在眉睫。作者通过为期1个月的时间,历经8个城市,对王澍的16处已建成的建筑作品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与学习,深深地感受到王澍建筑作品所呈现出来的人、自然、建筑的和谐与共生,以及强大民族感和人文情怀。其建筑的手工匠作与造园的意境让人折服。坚信以王澍为代表的本土建筑师的队伍会越来越壮大,定会让世界建筑有中国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