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称引”与《西游记》的经典化

来源 :辽宁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yong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游记》作为一部经典小说的地位毋庸置疑,然其“经典”地位的确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万历年间世德堂本《西游记》问世,直到现在,小说内容始终在通过各种媒介与渠道传播,在大众、发现人、文化机构的合力作用下,百回本《西游记》最终成为公认的经典名著。其经典化的路径多样而复杂,本文着重关注文本称引这一较为隐蔽的路径。时间跨度在明末到近代的三百余年,涉及到的文本以白话小说为主,也兼及笔记、类书等。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考察、分析叙事过程中称引《西游记》角色、名物、情节、言语的情况,借此反观《西游记》在大众心目中经典“形象”的形成路径。本文除绪论之外,共分为四个章节:绪论部分主要是明确研究对象,辨析概念,梳理研究现状,突出研究意义,并说明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一章考察服务于叙事的称引。对于小说叙述者来说,他们在称引《西游记》的时候,信手拈来,或称引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物,或称引三借芭蕉扇等情节,或称引《西游记》中的原文以及人物对话,看似随意,实则有心。这一部分可细分为服务于主旨表达的称引、服务于人物塑造的称引、服务于情节构造的称引。这些大量称引的现象反映着《西游记》在当时受众之多、传播之广,而这样的称引反过来也会对市民大众形成暗示,助推《西游记》的进一步传播和经典化。第二章考察服务于立论的称引。可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为《西游记》定性,有些叙述者在作品中称引《西游记》,是为了开宗明义地表达自己对这部小说的态度,而这种态度出现了两极分化。或将其捧得很高,认为《西游记》是能“证道”的精妙书籍;或将其贬得很低,认为它流于虚无荒诞,误人子弟,不值一读。一部作品的经典化过程离不开多元化的理解,而评价的声音越多样、对立得越鲜明,也越有利于进一步扩大作品的影响力,进而推动其实现经典化。另一方面是通过称引,来考证《西游记》的作者、成书时代、创作过程等。在封建文化语境内,对经史著作加以考证司空见惯,但对一部章回小说下考证功夫足可见一部分文人对该书之重视,也可借此窥察《西游记》在公共领域的影响。第三章是《西游记》的跨文本称引。这一部分的称引材料当中,涉及到戏曲、说唱等文艺样式。从文学传播的实际出发,《西游记》的传播并不一定是百回本小说的传播,而往往是““西游故事””的传播。由百回本小说定型的故事系统,经过戏曲、说唱等文本系统的“二级传播”,在群众中产生更大影响。市民在日常情境中称引的《西游记》内容,虽然标榜其来自小说,实则经过了戏曲、说唱等文艺样式的改编、再造。即便称引者明确指称小说,其内容也经常与通行的百回本有一定出入。第四章讨论称引的发生机制与《西游记》的公共形象。这一部分首先从“叙事中的称引”和“场景中的称引”两个方面来看《西游记》的称引机制,之后重点讨论了《西游记》的经典化过程以及两种公共形象,虽然“道书”形象影响很大,并在《西游记》经典化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对于市民大众而言,“游戏之书”的形象才是其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形象。这也是《西游记》最终进入文学史系统,确立大众经典读物地位的一个关键榫头。结语对全文论述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对选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延展,同时讨论了研究的范式意义,即探讨通过对“称引”现象的系统梳理与分析,考察通俗文学经典化这一大命题的可能性。
其他文献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进入了信息化和现代化的新时代,电子商务平台以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不断融入了国家发展和人民日常生活中。2019年,电子商务实现网上零售额10.63万亿,占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2万亿的25.8%,比2018年提高了2.2个百分点。1从可税性角度分析,征收电子商务平台个人所得税既有经济上的可税性,又有法律上的可税性。在对电子商务平台个人所得税收法律关系的主体分析中发现
随着教育市场化,国内外高校对优质生源的开放招生,使中国高校处于激烈的竞争之中。近年来,高校数量与规模不断拓展,高校课程设置越来越同质化,高校之间的区分度变得模糊,高校在自身形象的传播推广方面意识不强,受众认知评价高校通常要依靠高校排行榜等途径。因此,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凸显优势,高校必须寻找更具有竞争力的途径来实现差异化区隔,品牌是联结高校与受众的纽带,高校只有走品牌化道路,树立有自身特色的品牌形象
当代汉语学习人数不断增多,来华的外国商务人士及其子女成为了国内除留学生外的另一只学习汉语的主力军,并带动一对一教学形式逐渐成为了主要学习形式之一。而在一对一汉语教学这种形式下,如何针对一对一教学对象选择适合的方法展开合理有效的教学,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而角色扮演活动作为一种既能满足学生提高交际技能,又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所学内容的方法,值得对外汉语教师研究并使用。本文主要包括五个章节。第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不仅仅注重维护自己的私人利益,与此同时也将目光投向了如何更好地促进公共利益的保护。因此,行政公益诉讼的制度构建显得尤为重要。其对于更好地保护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对于加强对违法行政行为进行监督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是由在中共第十八届四中全会上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确立的。在行政公益诉讼实践过程中,通
俗话说"十女九带",就是说十个女性里有九个带下病患者。当然,临床上不至于"十女九带"那么夸张,但不可否认的是,门诊患者里来看白带异常的确实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比例。比如感觉近期白带的量、色或者形状有异常的,或者外阴瘙痒的,都会来门诊就诊。西医学中,阴道炎对应的便是带下病范畴。在临床诊疗过程中,来看阴道炎的患者确实也数不胜数。
期刊
民俗学把“日常生活”的研究纳入学科视野,是一种新的理论取向。在经验上,民俗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密不可分,其本身属于一种生活中的文化现象。民俗学把民众日常生活作为研究对象,发掘蕴含于其中有关“人”的解释与思考。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非物质文化,都和人的参与、改造或创新息息相关。总得来说,民俗学不仅是研究民风民俗的学科,亦是研究“人”的学科。民俗事项、生活惯习、节日习俗、民间文学等有关民俗的一切,都体现了民
纪录片《三重倒影》是一部人物纪录片,纪录片展现主人公行动与故事的实在空间性和以“镜映”和“想象”的方式实现自我的精神空间特征。无论是“镜映”,还是“想象”,其本质都表现为人们“观照”自己内心的行为。主人公曾勇是一位涉足多个领域的艺术家。在对自身边界与可能的探索中,他是如何认识与构筑自身的多种可能的呢?借助影像镜头,纪录片尝试捕捉主人公曾勇对自身身份的“镜映”与“想象”空间。本文从叙事空间理论这个基
在名誉权纠纷案件的司法实践中,始终存在着对情节认定标准的判断问题。如在侵权案件认定中作者的言论未区分为事实和意见,对过错要件认定较为困难等,针对此类问题并结合司法实践的现状,提出解决对策。在司法实践中对于作品情节的认定上,对侮辱、诽谤的认定中将何种情节作为判断标准,在不同的案件、不同情况下法官的主观差异性较为明显。情节的认定中,法官通常使用整体感官法和量化分析法。在对情节的判定上整体感官法的弊端在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群众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愈发地凸显,图书馆的发展也备受瞩目。图书馆服务体系是当前我国图书馆建设与理论研究的关注要点,呈现出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交互结合的形势。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标准是研究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实现标准化及均等化方面的重要课题,同时还是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的重要部分。本研究主要分为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标准的现状进行了简要介绍,开头先阐释了公共
2020年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爆发,严重影响了世界各国之间的正常往来,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主阵地也由传统的线下课堂转入线上。虽然各大高校都在按部就班地推进各项汉语教学活动,但在实际教学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鉴于此,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可以优化线上教学的效果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产出导向法为理论基础,尝试以具体的教材内容《长城汉语》中级拓展课程六级第一单元——《听说中国人送礼物挺讲究的》为例进行线上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