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川滇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地震活动频繁且强震较多,是我国大陆地震活动非常显著的地区之一。川滇地区遍布着具有不同成型年代、走向、规模等参数的众多断裂带,这些断裂带也将该地区划分为了众多具有不同形状和大小的活动地块,而被学术界广泛关注的川滇菱形块体是其中最早被确认,也是最为典型的活动地块[1][2]。作为川滇地区重要的一级活动地块,其对认识该地区的地壳形变以及构造活动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北东向的丽江-小金河断裂将菱形块体一分为二[3]。在菱形块体南部,边界由西边的红河断裂和东边的安宁河断裂-则木河断裂-小江东支断裂(简称安宁河-小江断裂)组成。在红河断裂以及安宁河-小江断裂开展的大量研究结果表明,上述断裂带不仅都具有一定的深部构造背景,且活动明显,是典型的大型活动断层[4][5]。向宏发等[6]的研究结果指出,沿大理-祥云-南华-楚雄一带,分布有断续的活动断层以及第四季盆地,有可能是重新调整后的川滇菱形块体的西南边界,红河断裂与澜沧江断裂夹持的狭长地块是滇西地区和川滇菱形块体内部不同的现代构造应力场方向的分界线。因此本论文选定川滇菱形块体南部的滇中地区以及澜沧江断裂、红河断裂、楚雄建水断裂、安宁河-小江断裂等较为典型的活动断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GPS速度场和相关的地震地质及地貌数据获得研究区域内各次级块体的运动、应变参数、闭锁系数和滑移亏损分布特征,进而获得滇中地区主要断裂带的地壳形变及断层运动特征,并进行地震危险性评估,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参考意义。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首先利用GPS精密数据处理软件Bernese处理研究区域的2009-2014年202个GPS测站的多期数据,获得了相对稳定的欧亚板块的水平运动速度场;2)随后根据活动块体的弹塑性运动模型,以及相应的GPS数据和块体模型数据,计算获得了各个块体的刚体运动及应变参数,并根据模型计算得到的速度残差,进一步采用直接剔除法和逐步检验法删除了速度场中的奇异点;然后,利用速度剖面分析的方法,获得了滇中地区主要断裂带的GPS速度场剖线图,以及滇中地区主要断裂带运动速度,结果表明:澜沧江断裂带北中南三段右旋走滑分量分别为1.9mm/a、0.5mm/a和1.1mm/a,红河断裂带北段、中段和南段的右旋走滑分量分别为1.2mm/a、0.4mm/a和0.2mm/a,楚雄建水断裂带北段和南段的右旋走滑分量分别为1.1mm/a和1.4mm/a,这三条断裂带两侧的地壳活动性均不强;而安宁河断裂带的左旋走滑分量为4.5mm/a,则木河断裂带的左旋走滑分量为6.5mm/a,小江断裂带的北段和南段的左旋走滑分量分别为5.9mm/a和5.1mm/a,作为川滇菱形块体的东南边界的安宁河-小江断裂带的地壳活动性明显更强,上述主要结果与吕江宁等研究结果相似[7]。3)利用弹性负位错模型反演获得了主要断裂带的闭锁系数和滑移亏损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安宁河-小江断裂带的闭锁深度呈现由北向南先减后增的趋势,楚雄建水断裂带的闭锁深度变化不大,全段的闭锁深度在24km-32km范围内波动,红河断裂带的闭锁深度呈现由北向南先减后增,但主要为逐渐增加的趋势,澜沧江断裂带的北段闭锁深度呈现由北向南逐渐增加的趋势,中南段的闭锁深度变化不大4)根据中国地震台网(CSN)提供的1970年1月1日至2016年8月31日的滇中地区5881个地震事件目录和各断裂带负位错模型结果的对比分析,发现闭锁深度较浅的红河断裂带北段、澜沧江断裂带北段以及则木河与小江断裂带相邻的位置均是浅源地震以及中小型地震集中分布的区域,而闭锁程度较深的区域则主要是深源地震以及中强地震。同时,各断层的滑移亏损分布特征也和断层周边的历史地震分布特征呈现一定的对应关系,即历史地震集中分布的区域,均是滑移亏损量值较大的区域。这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本文反演的结果的可靠性,同时也说明,通过弹性负位错模型反演获得的断层闭锁系数和滑移亏损分布特征与地震的震源深度以及震级大小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即反演获得的断层闭锁深度相对较浅的位置,中小地震以及浅源地震呈现明显的集中分布现象,而断层闭锁深度相对较深的区域主要分布着深源地震以及中强地震。同时历史地震集中分布的区域,均是滑移亏损量值较大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