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比较的方法,系统考察了现代汉语中的“反而”和“倒”这两个副词在句法、语义、语用上的共性与差异性,以使读者能对这两词的各种用法有一个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描述“反而”和“倒”的前后项语义关系。在语义上,这两个词有相似之处,一是引出的结果相对于预设有明显对比,二是都表示一定的转折关系。但二者又有区别:“反而”主要起转折和递进作用;“倒”主要起转折和让步的作用。从具体的语义关系上看,“反而”可用于递进性对称关系,而“倒”不行;“倒”可用于转折性对称关系、让步性对称关系和对照性关系,但“反而”不行。第二章分析了“反而”和“倒”的语气功能。这两个词的语气功能与它们前后项语义关系有联系,前后项语义关系有所不同,它们的语气功能也各有侧重:在增添语气功能方面,“反而”只能加强转折语气,“倒”的含义比较丰富,它使语气或者委婉或者强烈。在改变语气功能方面,只有“倒”有此作用。第三章我们考察了“反而”和“倒”与其它词语的搭配情况和它们的篇章连接功能。本章考察了“反而”和“倒”与动词“是”、与副词的搭配情况以及副词内部的连用顺序,还考察了“反而”和周遍性主语、特指性主语的搭配情况以及“倒”在“得”字句中的位置等。本章将它们的篇章连接功能分为显性对比关系和隐形对比关系。显性对比关系即“反而”与“倒”作为对比标记词的向心力对比功能,隐形对比关系即它们所蕴含的言外之意。第四章我们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反而”和“倒”的焦点位置及其辖域。“倒”句的焦点指向比较灵活,它突出的内容既可以在句首,也可以在句中,还可以在句末。而“反而”句的焦点指向则比较固定,只能在句末。“反而”的焦点辖域一般在句内,“倒”的焦点辖域可以在句内,也可以出现在上文中或语篇之外。第五章我们运用“最佳关联理论”分析了“反而”和“倒”的关联方式。我们发现,“倒”字句的关联方式更为多样化一点,“倒”字句的关联方式可以是单一的让接受者理解所耗时间精力少;也可以是以小见大,由自身丰富的语义内涵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让接受者借助于此产生联想以理解对话含义,也可以是这两要素的综合利用。而“反而”句则由于其立意的鲜明,使得听话者可以接受到明确的信息,因而理解容易,多是采用第二种关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