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金融公司财务风险控制研究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lei4134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前“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金融行业在迎来巨大发展机遇,居高的成长性、庞大的人口基数、可期的发展前景使其备受市场关注。然而,互联网金融在异军突起的同时,背后乱现丛生,管理水平和模式开发不尽充分,管理技术、管理理念、风险意识相对滞后,金融财务信息不够透明,风控体系未形成公认标准,致使企业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居高不下,进而引发了社会对互联网金融的恐慌和担忧。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说明党和国家对金融企业风险高度重视。在此背景之下,具体考察互联网金融的财务风险的前因后果,对于降低我国市场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市场平稳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HE金融公司是一家从事信贷分析、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服务的公司,在快速发展的背后,财务风险问题不断涌现。该公司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该行业其他企业财务风险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对此,本研究以HE金融公司为例,基于COSO-ERM的分析框架,针对公司财务风险问题以及内在原因,构建了互联网金融公司财务风险识别体系、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和财务风险控制体系,既而对HE金融公司展开了财务风险识别、评价与控制分析。具体而言,(1)HE金融公司风险控制存在以下问题:贷款风险高、融资渠道窄、盈利模式单一、筹资管理不够合理等。(2)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信用体系不够健全应收账款风险大、贷款风险防控能力较弱、资金结构不尽合理、财务风险意识孱弱等。(3)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从财务风险识别、评价与控制三个层面构建了从互联网金融公司财务风险识别体系。第一,主要从资本、流动性、资产质量、发展能力和盈利能力等五个方面,构建财务风险识别指标体系。第二,借鉴商业银行内部指标考核方法,根据专家评分法,赋予财务风险各项指标风险权重,根据结果,对照评分值域所对应的风险水平,确定目标公司整体财务状况,作为财务风险判定依据。第三,根据企业财务风险现值,构建基于COSO-ERM框架下的财务风险控制构架,目标层、管理层、基础层共智共力,从目标设定、文化构建、制度完善等层面优化企业财务风险内控路径,分散化解公司财务风险,从而将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在合理区间。
其他文献
污染物复合暴露后的危害是目前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微塑料作为新兴污染物,近几年来在海洋水、地表水中大量检出,微塑料会对水生生物产生一些负面影响,甚至会在食物链中传播,最终可能会进入人体,其毒性效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磷酸三苯酯(TPP)是一种很有代表性的有机磷酸酯阻燃剂(OPFRs)。TPP目前已在多种环境介质中检出,它在环境中的大量存在可引起多种毒性效应,如神经毒性、生殖毒性、发育毒性和内分泌干
新中国成立后,纺织工业高速发展,规模实力快速壮大,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历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新中国发展最早的传统工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纺织
一方面,校企合作是企业和高等院校在满足各自不同利益的基础上,寻求共同发展的一种工作机制,而创新创业教育则日益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适应时代发展的共同选择。另一方面,应用型大学由于它突出“应用性”,使得它既与校企合作具有天然联系,又与创新创业紧密相关,从而将校企合作与创新创业联系起来,成为二者沟通的桥梁,形成了“三合一”的整体。本文认为,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素质和能力的大学生是应用型大学的重要目标;
据“中国纺织竞争力500强”显示的数据,福建新华源集团在纤维素纤维纺纱业领域连续三年名列前茅,成为近年来粘胶纺纱企业中的一匹黑马.为了探寻其中的奥秘,记者特赴福建新华
随着日常生产生活中信息化、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子技术与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迅速发展与广泛应用,诸如分布式传感器、生物芯片和便携式无线通信系统等这些低功耗的电子设备已经在精密与超精密加工、MEMS(Micro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制造和生物医疗等高技术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电能供给已经成为限制诸如生物芯片等低功耗电子设备应用和后续发展的问题之一。如何在没有电池情况下
车辆在跟驰行为中往往存在减速过程相对于加速过程更为急促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加、减速非对称特特性。但是,绝大多数已有的车辆跟驰模型没有考虑这种非对称特性,而极少数考虑了这种非对称特性的模型却难以解释其产生的原因。本文以美国联邦高速公路管理局NGSIM项目(2004年)中的实际车辆轨迹数据作为研究依据,通过数据筛选、处理和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车辆跟驰行为中加、减速非对称特性是真实存在的。并指出司机的驾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