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的常见病、疑难病,其发病机制至今未完全阐明。该病所致痛经、慢性盆腔疼痛等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健康及生活质量。目前治疗该病的方法主要有西药治疗、手术治疗和中药治疗,但疗效有限。因此,从中医角度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进一步深入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课题括文献研究及临床研究两个方面。旨在通过第一部分文献研究,系统整理古代痛经的用药规律、相关辨证及治则治法,为现代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临床治疗提供思路和依据。第二部分临床研究,以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为切入点,以古代文献研究结果及司徒仪教授名医经验为基础,观察益气化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临床疗效。一、文献研究目的:通过对古代痛经文献(东汉至清代)进行研究,筛选上至东汉,下至清末民国期间治疗痛经的相关方药,运用数据挖掘手段,对痛经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及用药规律等进行深入分析、重新认识,总结古代医家诊治痛经的特点,为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临床治疗及科学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检索古代医籍,确立检索词,以《中华医典》为检索工具,通过全文检索功能系统检索中医古籍痛经相关文献,基于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纳入文献,建立古籍痛经方药数据库。将纳入古籍方剂信息录入广东省中医院大数据团队研发的健康医疗大数据智能处理平台,运用数据挖掘方法,从频数分析、关联规则、潜在核心主题挖掘、聚类分析等角度分析痛经的方药运用规律,从整体上对痛经的病因病机、方药证治规律、代表性方药、临证思路进行分析讨论。结果:用药规律研究:通过对痛经315首处方的分析,其中共涉及580味中药,用药结果表明:1.药物属性方面,补虚药、活血化瘀、理气、温里、止血药为痛经最常用的药类。补虚药和活血化瘀药所居频次最高,用药与痛经“不通则痛”“不荣则痛”致病理论相符。2.高频用药分析:前20味高频药物依次为当归、白芍、川芎、肉桂、香附、甘草、延胡索、木香,熟地黄、白术、桃仁、牡丹皮、人参、炙甘草、牛膝、大黄、生姜、干姜、红花。当归、白芍养血,肉桂、生姜、干姜温经散寒,炙甘草、人参、白术补益中气,川芎、牡丹皮、红花、牛膝活血化瘀,延胡索、木香行气止痛。3.药物性味归经分析表明,药性以温平为主,热性药的使用比寒性、平性药物多;药味以辛、甘、苦为主。归经以归肝经、脾经、心经、肾经、胃经为主,调和肝脾为治疗痛经的主要方面。4.关联规则分析表明,三味核心用药为当归、白芍、川芎;五味核心药物为当归、川芎、白芍、肉桂、香附,药物间存在内在配伍关联性,亦是常用药物核心。5.主题分析建模方面,方药主要包括四个潜在主题分析,既可分为四个主要证型,血瘀兼血虚、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气血两虚夹瘀。活血化瘀药在每个主题均运用。聚类分析方面,痛经可包括8个聚类方,亦为组方用药提供指导。6.结合中医理论,从此推论瘀、虚为痛经的主要病理改变,符合“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理论。“血瘀”为导致疾病发生的关键因素。结论:从古籍文献研究结果表明补虚及活血化瘀为治疗古代治疗痛经的核心,无论疾病虚实寒热,血瘀为本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并提出“因瘀致痛”、“因虚致痛”为其发病关键。活血化瘀、益气养血为治疗痛经的核心大法,用药宜补中有泄,标本兼治。古代痛经用药证治经验为现代痛经研究奠定理论基础,亦为益气化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研究提供指导。二、临床研究部分目的:本研究立足名医学术思想,结合前期文献研究结果,以广东省中医院妇科司徒仪教授名医经验为切入点,拟定益气化瘀方,开展益气化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临床研究,评价益气化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疗效和安全性,以期为临床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4年12月至2016年3月广东省中医院妇科门诊符合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的病例。按照西医及中医符合气虚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诊断标准,中药治疗组运用益气化瘀方,对照组运用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一线治疗药物避孕药(妈富隆)。治疗周期为3个月经周期,观察的时点为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的下一月经周期,对治疗前后患者痛经VAS疗效、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症状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结合妇检、血清CA125、不良反应进行临床对比,评价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期为临床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所得数据用SPSS17.0软件包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基线资料方面,治疗前中药组与妈富隆组在年龄、月经情况、痛经VAS评分、痛经症状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病程、病情严重程度、血清CA125水平等基线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基线均衡,具有可比性。2.患者痛经程度方面,治疗后,中药组及妈富隆组痛经情况均得到改善,中药组治疗后痛经VAS评分为3.17±0.96,妈富隆组为3.28±1.12。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痛经VAS评分、痛经症状评分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益气化瘀方及妈富隆均可改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痛经症状。两组痛经VAS评分及痛经症状评分下降差值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改善痛经情况疗效相当。3.中医证候评分方面,中药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为4.70±2.23,妈富隆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为7.25±2.57,中药组中医证候改善优于妈富隆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益气化瘀方改善患者气虚血相关症状优于妈富隆组。4.实验室指标方面,两组治疗后CA125水平均下降,中药组治疗前与治疗后下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妈富隆组治疗前与治疗后下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疗效评价方面,痛经VAS评分方面,中药总有效率96.7%,妈富隆组总有效率95%;痛经症状评分方面,中药总有效率96.7%,妈富隆组总有效率85%。痛经VAS评分及痛经症状评分方面,经两独立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组与妈富隆组在改善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方面疗效等效。中医证候评分方面,中药组总有效率96.7%,妈富隆组总有效率85%,经两独立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组改善中医证候积分优于妈富隆组。结论:临床研究方面,基于文献研究及名医经验的益气化瘀方可有效改善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患者的痛经症状,治疗内异症痛经的疗效与妈富隆相当,并可有效改善患者气虚血瘀相关症状。中医药治疗可改善气虚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整体症状,疗效安全,值得进一步研究和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