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他行为作为亲社会行为的一种形式,有益于营造互助和谐的社会氛围。为提升个体的利他行为水平,一定的道德教育是必要的。目前教育领域将个体道德的培育聚焦于道德认同,以道德认同教育取代以往填鸭式的道德知识灌输,然而在公民的道德认同普遍得到提升的今天,道德失范、道德滑坡的现象却依然频频出现在公众面前。心理学者Bandura用道德推脱这一道德认知概念来解释个体这种知行不一的情形,此外,一些学者认为道德认知会影响道德认同的形成,而以往研究表明道德认同是激发个体道德行为的重要因素。因此,本研究认为道德推脱会通过道德认同的中介作用影响个体的利他行为。依据双加工理论,本文分别探究了外显利他行为和内隐利他行为与道德推脱、道德认同的关系。研究一采用问卷法,将自评利他问卷和独裁者游戏作为外显利他行为的指标,并用问卷测量个体的道德推脱和道德认同进行研究;研究二在沿用研究一问卷的基础上,采用内隐联想测验测量个体的内隐利他行为,进一步探究其与道德推脱、道德认同的关系。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不同测量方式得到的利他行为指标与道德推脱、道德认同表现出不同的关系。具体来说:1.个体的道德推脱、道德认同与外显利他行为的两个指标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道德推脱与外显利他行为显著负相关,道德认同与外显利他行为显著正相关。2.个体的道德推脱、道德认同与内隐利他行为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而且本研究在探讨道德推脱对外显利他行为的影响研究过程中还发现,道德推脱对不同外显利他行为指标的影响具有不同的机制。具体表现为:1.道德推脱对个体自评利他行为的影响会通过道德认同的中介作用,且道德认同内化维度发挥着更大的中介效应。2.个体的道德推脱不通过道德认同,而是直接地作用于独裁者游戏的结果。基于上述结果,本研究认为利他行为不同的测量方法可能指向了不同的理论层面,独裁者游戏反映了经济学所讨论的行为性利他,自评利他问卷反映了更关注行为动机的心理性利他,而内隐利他的测量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生物学所讨论的生物性利他。尽管这一推测有待进一步考证,但这也是结合各学科视角对三种利他行为进行探究的积极尝试。同时,研究结果也提醒我们,应当将教育的重点放在减少对个体心理性利他和行为性利他都有显著影响的道德推脱的上,为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