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癌症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头号杀手”。胃癌在这些常见恶性肿瘤发病率中位居第四,仅次于肺癌、乳腺癌及结肠癌,是癌症死亡原因的第二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尤其是饮食结构的改变,胃癌发病率与死亡率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胃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多阶段、多因素协同作用的组织、细胞恶变的动态病理演变过程。但是目前为止,胃癌的发病原因仍不完全清楚,发病机理尚不明确,还无法针对胃癌的直接致病原因采取明确的一级控制措施。因此对胃癌癌前病变的有效防治、胃癌发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就成为了医学界攻克胃癌二级预防的主要内容。可见,针对胃癌准确、简便的早期诊断,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迫在眉睫。国外的统计数据表明,早期诊断是癌症防治的最有效手段之一。例如,肺癌患者早期发现并经及时有效治疗,患者术后5年存活率可高达50.5%;如果癌症已经发展到中期或晚期,那么治疗后的存活率将会急剧降低至15.5%甚至1.9%。因此,癌症早期诊断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其存活率至关重要。我国对胃癌早期诊断蛋白标志物的探寻是胃癌诊断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国内外多数的研究集中在血液中蛋白标志物的发现。近年来有文献报导,尿液中有超过1500种的蛋白或多肽成分,同时尿液中含有的一些蛋白可以为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水平的监控提供一定的辅助信息。因此我们课题组前期应用胃癌基因表达谱芯片筛选出胃癌组织与正常组织中差异表达基因。之后利用SVM方法预测哪些差异表达基因翻译蛋白能够分泌入尿,并且应用antibody array、Western blot等方法验证,发现与健康人相比,胃癌患者尿液中EL蛋白含量有降低趋势。因此我们推测,EL有可能是潜在尿液中早期检测胃癌的一个新标记物。内皮脂肪酶EL是三酰甘油酶家族中特有的一类磷脂酶,同时也是脂肪酶家族中唯一的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的酶类。作为脂肪酶的一种,EL主要由具有活性的磷脂酶A1组成,可水解含有磷脂的HDL。因而EL能够参与人体脂蛋白的新陈代谢,调节体内高密度脂蛋白HDL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水平。EL在高密度脂蛋白代谢中所发挥的作用,使得EL能够间接参与体内胆固醇的逆向转运,这说明EL的生物学特性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有所关联。目前我们对EL的认识尚处于起始阶段,因此还有许多关于EL的问题亟待研究揭示。而国内对EL的研究主要局限在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领域,关于EL与胃癌相关性研究尚且不多。本研究期望通过探讨内皮脂肪酶在胃癌患者与健康人含量的差异性,为胃癌的早期诊断、及时有效地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鉴于前期实验的样本量小,验证方法单一,需要扩大样本量。因而本课题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斑点印记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实验方法,从分子水平上探讨胃癌患者和健康人内皮脂肪酶在尿液、血液中含量及组织中表达的差异性。结果发现,与健康人相比,内皮脂肪酶在胃癌患者尿液中含量明显降低,而胃癌患者和健康人血液EL含量与组织表达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由此可见,EL可能是潜在的尿液中早期检测胃癌的Bio-Mar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