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对累及或邻近大脑皮层运动功能区占位性病变与脑内重要功能区及纤维束关系的显示,为术前肿瘤切除方案的制定和术中尽量避免功能区及结构损伤提供功能解剖学依据。材料及方法:常规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明确肿瘤位置、大小、血供、瘤周水肿程度及其周围组织结构的毗邻关系。选择颅内占位性病变患者23例,均为右利手。其中12例设为常规手术对照组(胶质瘤8例,脑膜瘤3例,脑转移瘤1例),男性8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42岁,11例设为实验组(胶质瘤6例,脑膜瘤2例,脑转移瘤2例,海绵状血管瘤1例),男性7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45岁。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肢体活动受限、乏力、肌力减退等。GE 1.5T MRI对所有患者术前行常规平扫及增强扫描。实验组进行功能磁共振(BOLD-fMRI及DTI)数据采集。BOLD-fMRI数据采用SPM2软件进行后处理,分析运动功能区的激活强度及范围。弥散张量成像(DTI)数据采用diffusionTENSOR Visualizer(DTV.II.SR)进行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fiber tracking,DT-FT),分析皮质脊髓束与肿瘤关系及手术前后变化。以BOLD-fMRI运动功能区显示和皮质脊髓束与肿瘤的关系为术前手术方案的制定并最大限度切除肿瘤、最大程度保护运动功能区及重要白质纤维束提供重要的功能解剖学依据。实验组术后2周复查,完全重复上述规程。所有患者均于术前1周、术后2周行肌力评级及KPS评分。应用SPSS11.5软件包对实验组术前1周、术后2周运动功能区激活强度、激活范围及患侧皮质脊髓束纤维束进行统计分析,自身对照t检验;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的术前、术后肌力变化及KPS评分变化进行秩和检验,当p<0.05时可认为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DT-FT结果表明实验组11例中术后皮质脊髓束纤维束数量较术前增多的有9例。术前纤维束均值为33±9.788,术前纤维束数:s=-0.573,k=0.322;术后纤维束均值为45.273±3.778,术后纤维束数:s=0.093,k=-1.075。手术前后的自身对照t检验,t=-4.533,p=0.001,p<0.05,可认为手术前、后纤维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OLD-fMRI结果表明,实验组11例患者,术后运动功能区激活强度较术前增高、激活范围较术前增大9例。术前运动激活区强度均值为5.456±2.746;术后运动激活区强度均值为7.456±4.441。术前和术后运动激活区强度自身对照t检验,t=-2.894,p=0.016,p<0.05,手术前、后运动功能区激活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和术后运动激活范围自身对照t检验,t=-4.039,p=0.002,p<0.05,手术前、后运动功能激活范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和实验组手术前、手术后肌力变化结果秩和检验,z=-2.426,p=0.015,p<0.05,实验组肌力提高2级者多于对照组,同时肌力恢复好于对照组。对照组和实验组术前、术后KPS评分变化秩和检验,z=-2.356,p=0.018,p<0.05,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实验组手术中对重要结构和功能区的回避优于对照组。结论:DT-FT能较好的显示肿瘤与脑内重要纤维结构的关系;BOLD-fMRI能明确肿瘤与运动功能区的关系,尤其是病理情况下功能区位置的改变可为手术前方案的制定提供较为可靠的功能解剖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