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努日铜钨钼矿床构造上位于冈底斯燕山—喜马拉雅期陆缘岩浆弧的东段、雅鲁藏布江板块缝合带北缘,是冈底斯成矿带中一个典型的矽卡岩型矿床。矿床产于晚白垩世闪长岩和始新世花岗闪长岩与比马组四段(K1b4)地层的接触带及其附近,经历了至少两期矽卡岩活动,受地层、岩浆岩和构造的共同控制。节理裂隙与褶皱隆起形成了节理裂隙以及层间破碎带,为矿床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储矿空间。选取各次热液活动形成的石榴子石、石英及方解石进行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包裹体类型主要有气液两相包裹体和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努日铜钨钼矿床均一温度为163.0℃564℃,盐度范围3.152.8 wt%Nacleqv。其中第一、二次形成石榴子石的热液温度560℃564℃,盐度可到达49.755.8wt%Nacleqv;第三次形成磁铁矿和石英的热液温度340.1℃345.7℃,盐度7.17.5wt%Nacleqv;第四次形成无矿石英脉的热液温度272.9℃310.6℃,盐度3.17.4wt%Nacleqv;第五次形成黄铜矿与辉钼矿的热液温度为286.7℃,盐度6.3 wt%Nacleqv;第六次形成石英—硫化物脉的热液温度264.9℃265.6℃,盐度为8.0 wt%Nacleqv;第七次形成无矿石英脉的热液温度217.7℃254.8℃,盐度7.37.9wt%Nacleqv;第八次形成方解石脉的热液温度166.9℃176.4℃,盐度6.9wt%Nacleqv。可见,与金属氧化物形成有关的高温热液,温度为340.1℃345.7℃。与金属硫化物形成有关的中温热液,温度为264.9℃286.7℃。热液从高温度、高盐度演化为低温度、低盐度,经历了复杂的过程,且各次热液形成的矿物中流体包裹体温度及盐度有叠加部分,推测为不同物理化学性质的多次热液叠加改造的结果。由经验公式估算,努日铜钨钼矿床形成压力约为52.5Mpa,形成深度约为1.9km,形成于较浅环境下。流体包裹体气相成分主要为CO2、CH4和H2O蒸汽,液相成分主要为H2O。其中第一、二次形成石榴子石矽卡岩的热液气相成分以CO2和H2O蒸汽为主;第三次形成磁铁矿和石英的热液气相成分出现CH4、CO2及H2O蒸汽共存现象;第四次形成无矿石英脉的热液气相成分以CH4和H2O蒸汽为主;第五次形成黄铜矿与辉钼矿的热液气相成分为CH4和微量的H2O蒸汽;第六次形成石英—硫化物脉的热液气相成分以CH4和H2O蒸汽为主;第七次形成无矿石英脉的热液气相成分主要为CO2和H2O蒸汽;第八次形成方解石脉的热液气相成分以H2O蒸汽为主,既不出现CH4,亦不出现CO2。其中与金属氧化物形成相关的热液气相成分为CH4、CO2及H2O蒸汽共存。而与金属硫化物形成相关的热液气相成分以CH4和H2O蒸汽为主。可推测是由于金属氧化物形成后CO2大量逸出,导致氧逸度降低,硫逸度相对升高,从而导致了硫化物的大量沉淀。各次热液活动形成的矿物中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及成分有重叠部分,表明后期热液活动会对早期矿物中流体包裹体的温度、盐度和成分产生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