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子的道家思想源远流长,潜移默化地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子》一书以高度凝练的诗性语言阐发着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古往今来,吸引着无数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诠释,层出不穷的研究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独具特色的老学。
早在公元661年,自唐高僧玄奘与道士成玄英等把《老子》译成梵文揭开走向世界的序幕以来,《老子》在世界上的翻译频率仅次于《圣经》,成为被译介得最多、影响最大的中国典籍。《老子》英译滥觞于1868年伦敦图伯纳出版社出版的湛约翰(JohnChalmers)的译本。据本文作者统计,到目前为止,《老子》已经产生了160多个英文译本(详见附录Ⅰ),这催生了世界范围内以其为焦点的无数延伸领域的研究。而《老子》在世界上的影响与翻译是密不可分的。随着英译本的逐渐增多,这些译本历时与共时的交叠出现为《老子》英译研究提供了宝贵的个案资源。《老子》译介出现了翻译主体多元化、译本多元化以及读者多元化的趋势,对其的翻译研究也有了一定程度的积累。在对先前的研究视角以及存在问题进行梳理时,作者发现以往的研究分散、盲目、片面,有重复研究现象,也有没触及到的领域,缺乏系统性。鉴于此,对《老子》英译进行综合的、系统的批评研究,从而描绘出一幅清晰的路线图就格外必要。《老子》英译研究应运而生。
本研究在纽马克的单一译本综合批评模式、王宏印的文学翻译综合批评的操作程序、以及参照奈达对《圣经》翻译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老子》英译的独特性,提出了《老子》英译研究的综合批评体系设想,包括对原文的研究,《老子》英译的历史研究,译文对比研究,读者对译文的评价研究,译文在目标语文化的价值体现,以及在此基础上对《老子》翻译的指导原则以及规律性的探索。本论文正是在这个综合批评体系的框架指引下一步一步导入正文研究。目的在于对《老子》大量英译实践进行综合的、系统的批评体系研究得到验证的基础上,对《老子》翻译规律进行建设性探索。这个体系提供了一个可以填入各种关联内容的框架,既能进行全面分析,又能要点分析,还能够发现《老子》英译研究哪些方面研究没有涉及,需要填补空白;哪些方面研究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
依照这一综合批评体系,首先进行的程序是对原文的研究,这是《老子》翻译研究的先决条件。它包括对原文底本、原文语言特色以及《老子》哲学思想体系的整体研究。就底本而言,通常指世传本(以王弼本和河上公本为代表),马王堆帛书本以及郭店竹简本,各底本之间又存在一定的文本差异。根据版本学原则,翻译时的底本应以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祖本——郭店竹简本为原始底本,但又因郭店竹简在内容上远不及世传本和帛书本丰富,所以有必要以帛书本和世传本为参考源。古籍的产生是动态的,不排除以后考古发掘出一些从未出土或早已失传的版本,这就为典籍翻译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既有译本、不断产生新译本的可能。没有对原文的研究,对其进行综合性翻译批评是不可能的。
其次,对《老子》英译历史的研究。从译本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出发,采用历时和主题相结合的方法来洞察《老子》英译的演变进程,从而概括出《老子》以各种形态存在的多元化英译本。同时,旨在探讨多元化译本存在的历史原因、译本产出的受制约因素,并且总结出不同历史语境下英译本的阶段性特点。
《老子》的多译文对比研究选择有代表性的章节,结合张佩瑶的评赏翻译小说方法的重点分析法以及《老子》译本本身的特点,从书名翻译,关键哲学术语的翻译。以及《老子》英译涉及的翻译问题进行研究。在语内翻译中探讨由于底本不同、通假字、句法变化以及标点符号等产生的翻译问题。作者针对语际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内容、形式和风格产生的翻译问题,基于《老子》的“道法自然”、张谷若的“地道的译文译地道的翻译”以及奈达的“最贴切的自然对等”等根据提出自己的“自然忠实”的翻译标准。翻译实践和研究真正结合起来更具说服力,作者以自己的《老子》译文成为检验该翻译标准的例证。
《老子》英译的读者评论是综合批评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但以前的研究没有涉及。虽然《老子》有很多英译本,我们却对目标语读者的反馈一无所知;我们对他们的评论、阅读体验以及读过《老子》后如何评价一无所知。缺少读者评论方面的研究无疑限制了《老子》翻译批评的视角。由于读者评论涉及众多难以操纵的因素,理论上的认可还没有得到实际操作的验证。事实上,《老子》英译本产生了大量的读者评论,通过互联网可以收集到目标语读者对于《老子》的阅读体验和评价情况,这对读者评论研究的可操作性有了一定的保证。本论文选取了目标语读者对十五个有影响的《老子》英译本的普通读者评论和以书评形式展现的专业评论(包括评论家和译者)加以分析,并得出结论。读者评论研究是译著质量评价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以读者反馈为基点的分析对以后典籍翻译中的读者研究起到一个方向性的探索作用。
《老子》大量英译本的不断产出说明它在目标语文化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很有必要通过事实列举出老子的道家思想在西方各个领域的参与,以及对西方文化思想的塑造。
对《老子》翻译理论规律性的探索应是基于有大量翻译实践的《老子》英译研究的目的。由于《老子》翻译的综合批评体系设想在其个案研究中得到充分的验证,而这种研究本身具有全面性、逻辑性和系统性的特征,这就为建构典籍翻译理论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可能。不对《老子》翻译进行综合批评,这个任务难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