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尼·莫里森(1931-)是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也是20世纪第一位获得此奖的黑人女作家。其第一部作品《最蓝的眼睛》讲述了渴望得到蓝眼睛的黑人小女孩的不幸遭遇,表现了长期受父权和白人主流文化霸权影响而失语的黑人的无奈和悲伤。《最蓝的眼睛》充斥着黑人女性、黑人群体和作者失语的迹象。莫里森揭露与批判了小说中的父权和白人主流文化霸权、其呈现方式及产生的原因,增强了黑人在失语中发声的意识。本文试图根据美国后殖民批评家和文学家盖娅特里·查克拉巴蒂·斯皮瓦克(1942-)对认知暴力的论述,来分析《最蓝的眼睛》中的失语探讨小说中的认知暴力主题。本文共由四个部分组成。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了莫里森和《最蓝的眼睛》。文献综述部分回顾和总结了国内外对莫里森《最蓝的眼睛》的研究现状并概述了斯皮瓦克对于认知暴力的论述,介绍了认知暴力的主要内容。据此,笔者提出了本文的论点并阐明了研究目的。第三章根据斯皮瓦克对于认知暴力的论述,分别从黑人女性的经历、黑人群体的成长和莫里森作为隐身的参与者三个方面论述,分析了他们的失语,凸显了小说中的认知暴力主题,并指出了发声的意义。首先,黑人女性不幸的家庭生活、大众传媒以及黑人禁区设立所是造成她们失语的主要原因,突出了小说中黑人女性的社会价值不被父权社会承认以及白人文化价值对黑人心灵的侵蚀、白人对黑人的监视以及黑人对白人产生的恐惧心理,指出了黑人女性受父权和白人文化霸权影响的认知暴力主题。同时,黑人女性不畏强权以及传承蓝调,使她们发出了声音。其次,受白人文化教育的影响,黑人群体内部的等级歧视和黑人群体对成员的冷漠造成了黑人群体的失语,突出了黑人群体受到白人经济控制、基督教教义精神束缚,指出了白人文化霸权具有的排他性和压迫性,及其对黑人群体造成影响的认知暴力主题。同时,黑人群体帮助、关爱群体内部成员和传承黑人文化使他们发声。再次,基于认知暴力的论述、《最蓝的眼睛》与莫里森紧密的联系,从作者的隐身参与这个角度分析,从而使上下文形成有机的一体。结合小说中黑人女性、黑人群体的失语以及作者亲身经历,分析了作者女性作家身份得不到父权社会的承认以及受白人社会不平等待遇所造成的失语,突显出作者受父权以及白人文化霸权影响的认知暴力主题。结合小说中的叙事策略和黑人女性、黑人群体的发声,以及莫里森自身的写作经历及其对边缘人的关注,莫里森发出了自己的声音。结论部分指出,小说中黑人女性、黑人群体和莫里森的失语,凸显出黑人受到父权以及白人文化霸权伤害的认知暴力主题,并强调了发声的意义即承认自我,与黑人群体保持密切联系以及继承黑人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根据斯皮瓦克对于认知暴力的论述,莫里森在小说中对黑人失语的呈现,突出了认知暴力主题,并再次强调发声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