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交际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简称CLT),又称“意念法”、“功能法”、或“意念功能法”。它是以语言功能项目为纲,培养学习者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能力的一种教学法体系。交际法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洲经济共同体国家,中心在英国,其创始人为英国语言学家威金斯。代表人物有英国语言教育家亚历山大、威多森、荷兰的范埃克。其语言学理论基础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70年代形成高潮的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代表人物乔姆斯基(Noam Chomsky)、费斯曼(J.A.Fishman)和海姆斯(D.H.Hymes)。其中以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的交际能力理论、功能主义语言学家韩礼德的功能语言理论和话语分析理论,以及威多森的语言交际观最具代表性。1972年,语言学家海姆斯(D.H. Hymes)发表题为“论交际能力”的文章。在文章中海姆斯针对语言学家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提出了交际能力的理论,他提出交际能力应包括“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两个方面。语言教学的重点不仅仅要放在语言结构上,还应注重对学生表达各种意念和功能的常用表达方式的教授上。简而言之,交际教学法将用语言去学(using language to learn)与学会用语言(learning to uselanguage)定为其核心内容。本研究旨在探讨以下两个问题:第一,当前我国非专业大学英语精读教学的现状如何?第二,将交际法教学引入大学英语精读课堂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会产生何种积极影响?为回答上述研究问题,本研究选定空军航空大学2011级本科4个班的102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2个班为控制组,共50人,2个班为实验组,共52人。在进行教学实验前,研究者先对各个班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非专业大学英语精读教学普遍存在以下情况:精读英语课堂依旧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语言形式的分析与练习,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意义上,逐字逐句地去理解文字。大部分教师和学生在长期的教学和学习中过分强调对词汇和语法知识的记忆和积累,大部分非专业学生仍不能够用英语进行自由流畅的表达。学生们对当前自己的英语水平也深感不满,迫切希望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因此,交际法提倡的在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正好迎合了学生们的诉求。在总结了当前非专业大学英语精读课的现状后,研究者分别对控制组和实验组各4个班进行了教学实验,两个组都为男生,学习英语的时间和英语高考成绩均无显著差异。控制组和实验组学生分别在进行了实验前测试,测试难度和内容相同,其中包括口试和笔试。测试结果在经过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分析对比之后,得出结论为:两组学生在英语综合能力水平与交际能力水平方面均相差不大。此后,研究者在课时数、教材相同的情况下对实验组进行了40学时的交际法教学实验。在教学过程中,研究者将大部分课堂时间应用在培养实验组学生的交际能力上,只将小部分时间用在对长句和词汇的讲解上。而对于控制组,研究者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实验后期,研究者对两组学生分别进行了难度、内容相同的测试,在采用定量与定性的研究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后,结果表明,与控制组相比实验组学生的成绩提高明显,交际能力也有显著提高。由此可见,交际法在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和交际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