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植入三种不同人工晶状体的临床分析目的:比较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分别植入3种不同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 IOL)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眼科医院白内障中心2008年5月至2009年6月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68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IOL植入术后3mo的随访资料。患者分别植入一片式三襻亲水性丙烯酸酯IOL(Bigbag, ZEISS)、一片式C形襻亲水性丙烯酸酯IOL(620H, Rayner),一片式C形襻亲水性丙烯酸酯IOL (HQ201-hep)。使用Pentacam三维眼前节测量系统采集各眼Scheimpflug图像,测量散瞳后前房深度,使用Image-pro plus 6.0图像分析得出IOL的倾斜度和偏心值。使用iTrace视觉分析仪测量5mm瞳孔直径下的眼内球差。检测术后IOL眼实际屈光度与靶屈光度差异。满足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的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SNK-q检验进行组间两两比较。结果:3组间前房深度比较有统计学意义(F=50.74,P<0.05)。实际屈光度与靶屈光度的误差,3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F=1.391,P>0.05)。IOL偏心与倾斜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5mm瞳孔直径下眼内球差比较无统计学意义(F=2.096,P>0.05)。未见后囊膜混浊,黄斑水肿,视网膜脱离发生。结论:3种不同IOL均可用于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但各有其优越性和局限性。二、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植入不同多焦点人工晶状体视觉质量分析目的:比较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分别植入2种不同多焦点人工晶状体(multifocal intraocular lens, MIOL)的视觉质量。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眼科医院白内障中心2009年2月至2010年6月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40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IOL植入术后3mo的随访资料。患者分别植入AR40e(SENSAR, AMO)单焦点IOL(monofocal/single-focal intraocular lens, SIOL) 20眼、REZOOM (NXG1, AMO)折射型MIOL8眼, TECNIS ZMA00 (AMO)衍射型MIOL12眼。使用Snellen标准视力表(5m)及Colenbrander Mixed Contrast Card Set视力测试卡(0.4m)分别测量裸眼远近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及最佳矫正远视力下近视力。使用iTrace波前像差仪测量5mm瞳孔直径下的眼内像差及调制传递函数(modulationtransfer function, MTF)曲线。满足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的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SNK-q检验进行组间两两比较。不满足的行K-W秩和检验。结果:3组患者术后3个月裸眼远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下近视力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裸眼近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在瞳孔5mm直径时,眼内球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内彗差及三叶草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MTF值在5/10/15cpd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更适合植入衍射型MI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