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德农民问题》中农民问题理论研究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shanlai_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农民问题能否得到妥善解决直接影响着国家繁荣和社会稳定。当前我国还是农业大国,并非农业强国,因此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以下简称“三农”问题)依然是关系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根本性问题,是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重要基石。党中央自2004年起至今连续发出17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这些文件的主要目标均在于力求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如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以满足快速发展的工业化需求,增加农民收入缓和农村地区因人口流失而造成的空心化现象等,为此在这样的时代语境中,本选题就有其独特的现实价值和当代意义。《法德农民问题》作为恩格斯晚年关于农民问题的集大成之作,对农民利益问题、土地问题、合作社问题、工农联盟问题以及城乡对立等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为马克思主义农民问题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科学范本,同时也指引社会主义国家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的农民政策。本文开篇详尽探讨了恩格斯立足于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结合现实和理论需要系统总结并升华了他与马克思关于农民问题的理论思想。但是,他创作的《法德农民问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批判地继承了古希腊哲学家、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空想社会主义者以及马克思等理论家有益的农民问题思想。紧接着本文又系统剖析了《法德农民问题》中农民问题理论的主要内容,恩格斯不仅从工人、无产阶级政党、社会主义改造三个重要维度阐释了农民问题的重要性,而且科学设定了解决农民问题时要坚持的基本原则和具体路径。最后,文章着重论述了《法德农民问题》中农民问题理论的当代启示,可以看出,《法德农民问题》中的工农联盟思想、农民合作社思想、维护农民利益思想、城乡融合发展思想等重要理论对当今中国的社会发展极具深刻的价值引导。本文重新解读《法德农民问题》以期为新时代破解“三农”问题、丰富乡村振兴战略内涵提供了理论参考。
其他文献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适应性强,可与多种植物结合。AMF通过侵染植株形成互利共生的生长状况,对陆地生态系统功能的改善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寄主植株在菌根——植株共生体的影响下,对逆境胁迫的耐受性和抗性显著增加。干旱是目前我国城市生态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干旱造成植株根系吸水困难,植株体内水分亏损,生长变慢和产量减产,导致植株生长倒退,面临逆
全身性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 systemic-onset juvenile idiopathic arthritis,SOJIA)是一种可能与免疫、感染及遗传有关的全身炎症性结缔组织病,以慢性关节炎、易消失的皮疹、高
房地产市场竞争的激烈化导致卖方市场的优势正在减弱,传统的一次性的项目操作模式而导致的不可避免的短期行为很难在市场中占据优势。项目传统的衡量标准“铁三角”:时间、质量、成本也不足以概括项目的成功。随着改善型住房需求的增加,住宅产品如何更好的满足用户的需求,并在概念阶段定位决策过程充分合理的将需求转换为住宅产品的功能属性,将成为提升住宅项目去化率的突破口。本文以S公司住宅项目为例,探索住宅项目目前去化
为了补充之前解释概念结构形成和句法构造基础模型的不足之处,王寅(2004)提出了事件域认知模型理论。近年来,以事件域认知模型理论为基础,许多专家学者对翻译的过程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和分析。但是以事件域认知模型理论为基础,对外宣翻译策略进行研究分析的文章屈指可数。通过事件域认知模型理论,本研究以中共十九大报告为案例分析,对外宣翻译策略进行归纳总结。通过文本细读法、案例分析法和文献分析法,从事件域认知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