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代英国文学史上,多丽丝·莱辛高风亮节、风韵特异,是一位思想丰富、极难解读的大腕女作家。她身处二战后欧美文化思想的变革时期,却能与时俱进、挑战潮流,始终不落俗套。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她相继创作出思想深刻、风格多变的一系列小说。或许正是因为这样,她才能获得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多年来,关于莱辛小说的评论可谓琳琅满目。有人描述其女权特色,有人分析其艺术手法,还有人探查其与其他文坛大家之异同。从对她的总体评价到对其作品的个别研究,从内容到形式,从理论到实践,见仁见智,透出洞见。不过,将莱辛的哲学思想和艺术特色联系起来,加以作品个案分析的研究却很少。纵观国内外评论,对其后期作品《简·萨默斯的日记》都有不同程度的忽略,而对其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对生命的关注也较少提及。然而实际上,这却是贯穿于其作品乃至其一生的主旨。
本论文以对莱辛的创作哲学思想研究为背景,从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荣格心理学,直到狄尔泰、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以及伊斯兰教义中的苏非主义,到她的始终求新,突破自己,打破评论界和读者对她的身份界定,并结合《简·萨默斯的日记》中的现象学关系研究,分析其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两大关键:哲学观念与艺术手段的交融。她对生命的理解及对生命哲学的阐释在这部小说中通过时空结构、人物关系的对应等艺术形式得到了完满的体现。希冀此探讨角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莱辛小说长久不衰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