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目前全部(或部分)公布释文的出土战国简帛文献为材料,对其中的介词系统进行全面的梳理,并分别与甲骨文以及战国时期的传世文献进行比较,探讨它们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勾画出战国时期介词系统的基本面貌。 尽管出土文献有它自身的局限性,例如,刻写者的文化程度不一,较为零散,其数量远远少於传世文献等等;加之一部分文献在历史上和出土过程中遭到破壤,使得部分文献的研究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降低。但是,出土文献是汉语史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部分。对此,裘鍚圭先生早在1979年已有论及2:“不少古书的年代问题聚讼纷纭,因此它们所记录的语言的时代也成了问题。地下发现的古文字资料,年代绝大部分比较明确。除去传抄的古书以外,它们记录的通常就是当时的语言”“古书屡经传抄刊刻,错误很多,有的经过改写删节,几乎面目全非。地下发现的古文字资料,除去传抄的古书以外,很少有这种问题。就是传抄的古书,通常也要比传世的本子近真。”“流传下来的古书大多数是自古以来一直受到封建士大夫重视的典籍。地下发现的古文字资料,品种比较杂,往往有在古书中很难看到的内容,……有时能提供一些在古书里比较少见的语言资料。”因此,在汉语史研究中,出土文献是不可或缺的、珍贵的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