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纥又称回鹘,是活动在蒙古高原及中国西北地区的古民族。回纥人曾以鄂尔浑河流域为中心,建立了幅员辽阔、盛极一时的回纥汗国(公元744-840年)。回纥人西迁之后,逐渐与当地民众融合,形成现今的维吾尔族和裕固族,这两个民族如今已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组成部分,回纥汗国的历史承载着这两个民族的远祖记忆。回纥城址是回纥汗国的主要遗存类型之一,广泛分布在中国、蒙古国、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以及中亚地区,是研究回纥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源,其分布的广泛性导致回纥城市考古成为世界性的研究课题。本文以回纥城址为研究对象,全面地介绍了回纥城址的分布情况和保存现状,结合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深入探讨了回纥城址研究中的一些问题,主要得出如下一些认识:一、通过分析古突厥文碑铭中的内容,将哈剌巴剌嘎斯古城、博尔巴金古城、查干苏木古城、祁连古城确定为铭文中记载的汗庭类城址。古文献中多次提到“可敦城”,本文认为漠南可敦城为突厥可敦城,漠北可敦城为回纥可敦城。漠北回纥可敦城有两处,一处是图拉河流域的和日木登吉古城;另一处位于克鲁伦河畔,可能为祖赫雷姆古城。二、哈剌和林古城尽管以大蒙古国的都城闻名于世,但文献及考古资料皆显示,该城最早见于回纥汗国时期。汪罕、成吉思汗、窝阔台先后经营此城,逐渐改变了回纥城址的原貌。三、按照规格、功能、使用对象的不同,回纥城址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汗庭、可敦城、公主城,是规格最高的一类城址。第二类是小型城镇。第三类是边防城。第四类是沿用型城址。四、回纥人对城址位置的选择已形成了一些规则。回纥的建城方式主要有夯筑、土坯垒砌、石砌三种。回纥城址不设瓮城,但汗庭类城址的城门外设置双阙。五、用模数控制设计是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的传统方法,隋唐长安城和洛阳城即是这一方法的产物。回纥在建造汗庭的过程中也采用了模数控制方法。回纥汗庭类城址的设计者,通过模数控制手法、功能区分隔、对角线交叉点安置重要建筑、轴线对称、主次分开、高低起伏等一系列规划理念,将回纥城址建造得气势雄浑、秩序井然。六、回纥汗国时期,除了统治阶层和哈剌巴剌嘎斯古城城郊的一些居民以土木结构建筑为住所之外,绝大多数回纥人仍以毡帐为居室。回纥汗庭的中轴线上建有宫殿,哈剌巴剌嘎斯古城和博尔巴金古城为前、后殿组合,明显受到了长安城太极宫和大明宫宫殿建筑格局的影响。哈剌巴剌嘎斯古城宫城中轴线上建造大型夯土塔台的设计理念,很可能受到了唐代洛阳城明堂和天堂的影响。七、本文以回纥兽面瓦为例,对其发展演变脉络进行了梳理。回纥兽面瓦的制作工艺、图案、演变轨迹,皆与唐朝兽面瓦保持一致,反映出二者在建筑工艺上的交流具有直接性和持续性。八、回纥城址以东南为尊,城内的轴线为东西向。哈剌巴剌嘎斯古城主城的“日”字形平面结构,在回纥汗国的汗庭类城市中得到推广,同时影响了辽上京和青陶勒盖古城。哈剌巴剌嘎斯古城的行政区位于整个城址的北部,不设外城墙,对蒙元时期的沙章浩特古城和阿布拉格古城也产生了影响。回纥墓园与小型回纥城址在结构布局上具有高度相似性,反映出回纥统治阶层也存在“事死如事生”的思想观念。九、回纥对于漠北地区古代城市建设的最大贡献,即是营建了漠北草原地区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都城。回纥统治阶层在漠北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半游牧半定居生活经验,所以在西迁后很快适应了环境,再度强盛。十、通过本文介绍可知,回纥汗庭类城址在外观、结构、规划理念、建造技术、建筑构件造型及图案纹饰等方面,受到了唐朝都城制度的全面影响。唐代已形成了一个遍及东亚的的建筑文化艺术圈,长安城和洛阳城即是其中的核心。